1943年,杨思禄率部伏击日军。情报称日军约30人,可日军出现时,杨思禄脸色大变

海诚看趣事 2025-05-27 17:35:06

1943年,杨思禄率部伏击日军。情报称日军约30人,可日军出现时,杨思禄脸色大变:“怎么来了150多人?” 昌黎城外麦浪翻滚的季节里,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正在酝酿。 1943年5月中旬,八路军冀东军分区收到情报,驻守县城的日军因中队长中村被击毙,仅留30余人守城。 杨思禄带领250名战士潜伏在公路两侧,青纱帐的叶片沾满露水,枪管在晨雾里泛着冷光。 原本计划的伏击战在日军出现时陡生变故。 望远镜里晃动的钢盔连成银色长龙,汽车引擎声震得麦穗簌簌发抖。 侦察兵传回的情报出现重大误差,实际抵达战场的日军兵力超过150人,几乎与八路军人数持平。 战局在卡车驶入洼路时骤然爆发。 手榴弹掀翻头车油箱引发的火光照亮整片麦田,浓烟裹着弹片横飞。 日军机枪手依托燃烧的卡车残骸构筑防线,子弹把半人高的麦秆齐刷刷削断。 八路军战士从隐蔽处跃出时,刺刀与日本军刀碰撞出刺耳声响,喊杀声惊起成群麻雀。 新兵在血泊中翻滚着与敌人肉搏,老兵专挑日军指挥官点射。 迫击炮弹在青纱帐里炸开土坑,有人抱着炸药包冲进日军炮兵阵地同归于尽。 三个小时厮杀过后,公路上的弹坑积着暗红色血水,折断的刺刀插在翻起的黑土里。 打扫战场时发现,这场遭遇战歼灭日军150余人,但八路军也付出百余人的惨痛代价。 远处腾起的烟尘预示着日军援兵逼近,杨思禄带着剩余战士紧急撤离。 撤退路上没人说话,只有粗重的喘息声和武器碰撞声在暮色里回荡。 七十八年时光冲刷着这片土地,当年激战的洼路早已变成双向四车道公路。 当地村民在麦收季节仍能翻出锈蚀的弹壳,这些战争遗物与饱满的麦粒混在一起,成为特殊的历史见证。 2019年昌黎县政府在战场旧址立起花岗岩纪念碑,碑文详细记载着参战人员与战斗经过。 杨思禄将军晚年仍牵挂着这片战场,他在回忆录里用整整两章篇幅描述这场战斗。 2021年9月,老将军在北京逝世的消息传出后,昌黎县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前往纪念碑敬献花篮。 抖音平台"红色记忆"账号发布的纪念视频中,还能看到百岁老兵颤抖着抚摸纪念碑的镜头。 如今每逢五月麦浪起伏的季节,总有三五成群的游客在纪念碑前驻足。 公路养护工人老周常跟路人念叨:"听我爷说,那年麦子特别香,混着火药味都能飘三里地。" 田间劳作的农人直起腰擦汗时,恍惚还能听见青纱帐里传来的喊杀声,像风掠过麦梢的呼啸。 信息来源: 人民网《开国少将杨思禄逝世 曾参加抗日战争》专题报道 河北新闻网《昌黎县革命遗址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抖音平台认证账号"红色记忆"发布的《百岁老兵重返战场遗址》短视频 昌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昌黎抗战史志》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海诚看趣事

海诚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