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黄聪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改发布后,首单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交易出炉。
5月25日晚间,海光信息(688041.SH)公告,为抢抓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机遇,做大做强主业,公司与中科曙光(603019.SH)正在筹划由公司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中科曙光。
有市场人士表示,两家公司的整合对于产业链的影响备受各方关注,技术与产业协同效应可以让合并后的公司打通产业链条,进一步“强链补链”。此外,两家公司还可以各展优势,实现市场与资源的协同发展。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资产总额分别为310.06亿元和359.30亿元,两家公司合并后,将形成一家合计资产约670亿元的上市公司。
海光信息年营收91.62亿增52.4%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筹划重组,由海光信息通过向中科曙光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两家上市公司于5月26日开市时起开始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上述交易将成为5月16日《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改发布后首单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交易。
海光信息作为国内领先的高端处理器设计企业,自成立以来研发出了多款满足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高端处理器产品,建立了完善的高端处理器研发环境和流程,产品性能逐代提升,功能不断丰富,主要产品包括高端通用处理器(CPU)和协处理器(DCU),已成功完成了多代产品的独立研发和商业化落地。
2024年,海光信息实现营业收入91.62亿元,同比增长52.40%;净利润19.31亿元,同比增长52.87%;扣非净利润18.16亿元,同比增长59.79%。
海光信息表示,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同比实现较快增长,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围绕通用计算市场,持续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产品性能提升,获得用户更广泛认可,进一步拓展了产品的应用领域,加之国产化市场占比进一步提升,促进公司业绩显著增长。
2024年,海光信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2.63%。公司推出的系列高端处理器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电信、金融、互联网等多个行业的数据中心,以及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商业计算等领域,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进一步提高。
中科曙光3年研发投入61.67亿
中科曙光主要从事高端计算机、存储、安全、数据中心产品的研发及制造,同时大力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能计算等业务。
2024年年报中,中科曙光介绍,2024年,在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三轮驱动下,产业链上下游加速融合,上游芯片端,国产先进制程GPU、DPU实现规模化应用;中游数据中心向集约化、绿色化升级;下游应用端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自动驾驶、工业仿真等场景爆发,驱动智能算力需求年增65%。公司全面重构底层芯片、液冷、计算、存储、智算集群、基础软件栈、管理平台,并与AI场景有机适配、融合,加速智能计算服务千行万业。
有观点认为,如果两家企业能够合并成功,将构建“芯片+整机+算力服务”的全链条能力。
有市场人士表示,两家公司的整合对于产业链的影响备受各方关注,技术与产业协同效应可以让合并后的公司打通产业链条,进一步“强链补链”。此外,两家公司还可以各展优势,实现市场与资源的协同发展。
2024年,中科曙光实现营业收入131.48亿元,同比下降8.40%;净利润19.11亿元,同比增长4.10%;扣非净利润13.72亿元,同比增长7.34%。
从营收规模上看,中科曙光要强于海光信息,但从增长速度来看,海光信息又强于中科曙光。
2025年一季度,中科曙光实现营业收入25.86亿元,同比增长4.34%;净利润1.86亿元,同比增长30.79%;扣非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89.10%。同期,海光信息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50.76%;净利润5.06亿元,同比增长75.33%;扣非净利润4.42亿元,同比增长62.63%。
由此来看,两家上市公司当前的业绩表现可谓齐头并进。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企业均十分重视研发。截至目前,中科曙光拥有国际领先的3大智能制造生产基地、5大研发中心,2022年至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61.67亿元;公司及多家子公司已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百强”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等资质。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资产总额分别为310.06亿元和359.30亿元,两家公司合并后,将形成一家合计资产约670亿元的上市公司。
截至5月23日收盘,中科曙光股价为61.9元/股,最新总市值为905.7亿元;海光信息股价为136.13元/股,总市值为3164亿元。
有业内分析认为,当前,全球科技产业正处于快速变革期,此次中科曙光与海光信息的重组符合全球产业链延伸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把握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巩固和扩大两家公司在国产算力产业的积淀,推进算力产业融合发展。
视觉中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