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他查哨回家,伪副师长的夫人偷偷对他说:“今天在师长家打麻将,听说日军头子已经怀疑你的身份了,你要当心啊!”谁料,他心头一紧。 施亚夫原名施德福,山东人,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连鞋都穿不上。年轻时被抓壮丁,稀里糊涂进了伪军,后来凭着脑子活、心眼多,一步步爬到副师长。别看他表面跟着日本人混,其实心里恨透了侵略者。1938年,他被中共地下党策反,从此干起了双面间谍的活儿。 当了卧底后,他表面上对日军点头哈腰,私底下却把日军布防、粮草调动这些关键情报偷偷送出去。1944年那会儿,日军在华北的控制已经摇摇欲坠,他们对伪军内部的怀疑也越来越重。施亚夫的处境就像踩在钢丝上,随时可能摔下去。 夫人那句话不是随便说的。那天她在师长家打麻将,听到几个伪军军官闲聊,说日军头子最近老盯着施亚夫,问他是不是靠得住。那时候,伪军内部早就人心惶惶,谁都怕被当成替罪羊。施亚夫知道,暴露就等于死路一条,可他没退缩,反而更小心地传递情报。 他的工作不是没风险。一次,日军突然搜查伪军营地,他把情报藏在靴子里,愣是装出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蒙混过关。还有一回,他故意放出假消息,骗得日军调兵去错误方向,给游击队争取了时间。这些事听着刺激,其实每一步都得提着脑袋干。 1945年,日军败局已定,施亚夫终于等到解放。他没要啥荣誉,低调回了老家。战争结束,他也没跟人吹嘘自己干了啥大事,就默默种地过日子。可惜,好人不长命,1950年他因病去世,年仅38岁。 施亚夫这人,没啥文化,也不是天生英雄,但他用行动证明了啥叫担当。那年代,像他这样的普通人多了去了,没人给他们立碑,可没他们,抗战哪能赢?他的故事不光是惊险,更是接地气的真实。 再说说那时候的伪军吧。很多人以为伪军全是汉奸,其实不尽然。有些是迫于生计,有些是想混口饭吃,像施亚夫这样暗中抗日的也不少。日军也不是傻子,他们防着伪军跟防贼似的,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大开杀戒。施亚夫能活下来,还干成这么多事,真不容易。 他老婆也不是省油的灯。那句悄悄话救了他一命,可见她多机灵。战争年代,女人一样顶半边天,施亚夫能撑下去,家里支持少不了。那天打麻将,她耳朵竖得尖尖的,回来赶紧通风报信,夫妻俩配合得天衣无缝。 施亚夫的故事听着像传奇,但细想又很平常。他没啥惊天动地的壮举,就是凭着一股子信念咬牙坚持。1944年的那次危机,他硬是靠冷静和智慧挺过去了。后来日军虽然没抓到证据,但对他盯得更紧,他愣是撑到胜利那天。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他为啥不干脆投奔游击队,干嘛在伪军里冒险?其实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留在敌人内部,才能拿到第一手情报,作用比在前线抡枪还大。他不是不想跑,是不能跑,跑了就没人干这活儿了。 历史书里,这种人往往没啥篇幅。很多像施亚夫一样的人物,可能连县志都查不到。但正是这些小人物,撑起了抗战的大局。他们没留照片,没啥遗物,可留下的精神,比啥都值钱。 最后说一句,施亚夫不是完人。他在伪军干活时,也得装着昧良心干些事,比如帮日军征粮。可他心里有底线,能救人就救,能拖就拖。战争逼着人做选择,他选了一条最难的路。
1941年,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
【5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