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战打完,枭龙卖出1亿美元天价?中国和巴基斯坦这次真赚到了! 2025年5月,当阿塞拜疆总统府签署42亿美元军购协议的消息传出时,里海沿岸的巴库空军基地正停靠着几架漆着沙漠迷彩的米格-29。 这些苏联时代的老兵机械师们早已备好工具箱,不是为维护,而是准备拆解。 这个画面恰似当代全球军贸格局的隐喻:中国与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JF-17枭龙Block3战机,正以1.05亿美元的单价撬动前苏联国家的国防体系重构。 这笔创纪录订单的伏笔埋在年初的印巴空战。彼时巴基斯坦空军驾驶的枭龙Block3用电子干扰配合反辐射导弹,在实战中验证了对抗S-400防空系统的能力。 阿塞拜疆国防部的评估报告显示,这种价值仅相当于俄制苏-35S三分之一的轻型战机,其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却能提前20秒锁定对手。 对于常年与邻国亚美尼亚争夺制空权的他们而言,这种性价比如同在赌场发现了必胜公式。 更让采购方心动的是中巴提供的空战生态系统。不同于俄罗斯要求客户将战机返厂升级的霸道条款,中方在合同里承诺建设本土化维修车间,零件库存直接对接北京数据中心。 阿塞拜疆飞行员发现,过去等待莫斯科工程师检修需要三周,现在巴库基地的中国技术员两小时就能完成故障诊断。这种即时响应模式,正在改写发展中国家对国防自主的认知。 个人观点认为,这场军贸变革的本质是工业化逻辑对地缘霸权的解构。冷战时期,美苏通过武器出口捆绑政治站队,形成不买F-16就选米格-29的二元困局。 如今枭龙提供的模块化方案允许客户混装中土导弹,既保留战术自主权,又避免陷入大国博弈。 当乌兹别克斯坦用矿产抵付部分货款、哈萨克斯坦要求技术转让时,我们看到的是全球南方国家正在用务实主义打破军事技术垄断。 不过繁荣背后需要清醒认识:军售从来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阿塞拜疆在引进枭龙后立即向中企开放里海油气田,揭示出装备采购与能源安全的深度绑定。 中国军工的崛起不应重复西方武器换石油的殖民逻辑,而应通过技术共享培育平等伙伴关系。 就像巴基斯坦卡姆拉航空联合体正在组装的第3条枭龙生产线,它带来的不仅是就业岗位,更是一个国家航空工业从组装到研发的进化可能。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枭龙的故事早已超越单一武器出口的范畴。 当埃及飞行员在红海演习中用中文喊出雷达锁定,当马来西亚皇家空军将霹雳-15E导弹纳入标准作战程序,这些瞬间共同拼凑出新的世界图景,在这里,国防现代化不再是超级大国的特权,而成为每个主权国家可触及的未来。 信源:2025-5-24
西方一直认为中国继承了苏式武器后跳不出框框,俄乌战场俄军武器又非常拉胯,这才是误
【10评论】【26点赞】
用户10xxx23
新批次的枭龙3安装氮化镓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190公里远超阵风3的160公里!
乆亍
稳扎稳打,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