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王宁采访国家航天局原局长栾恩杰,栾局长忧心忡忡地谈到了与美俄在火箭领域的

潇湘夜雨愁肠 2025-05-25 13:42:32

央视记者王宁采访国家航天局原局长栾恩杰,栾局长忧心忡忡地谈到了与美俄在火箭领域的差距。看这样的视频,我并没有觉得他的话难以接受,反而为老人的忧患意识感到敬佩。可对何院士两口子的言论却非常反感,经常驳斥他们对中国技术的贬低,这是为啥? 咱老百姓不是听不得批评。当年钱学森说"中国导弹比美国落后二十年",全国上下憋着劲搞两弹一星;王选院士直指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空白,带着团队硬是杀出一条血路。 这些批评像磨刀石,越磨刀刃越亮。可有的"专家"批评起来就像往磨刀石上泼脏水,不是帮着找问题,倒像是要给咱缴械投降。 这里头还有个立场问题。栾局长谈差距时,句句不离"我们该怎么追"。他说美国SpaceX回收火箭成功那会儿,咱们团队连夜开分析会;讲俄罗斯重型火箭技术时,反复强调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创新"。 这叫战略清醒,是把家底摸清楚再上阵杀敌的底气。可某些人的"批评"听着就像给对手递刀子,去年某院士夫人公开说"中国科技论文都是灌水",这话传到外网就成了反华势力攻击我们的弹药。 再说说这说话的分寸。老航天人谈差距,好比老木匠说"这榫头还得再刨两下",话里话外都是要把活计做得更漂亮。而有的专家开口就是"这房子迟早要塌",完全不顾及前线科研人员的血汗。 最让人窝火的是双标做派。某些人对着国产技术挑三拣四,转头却对进口产品百般包容。前阵子有院士说"国产医疗器械精度不够",可德国同款设备出故障时,他们又说"机器总有故障率"。 这种"外国的月亮就是圆"的做派,跟百年前那些觉得"洋火洋钉比中国好"的买办有啥区别? 不过话说回来,咱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真正为国家操心的批评声,老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 就像当年华为被制裁时,有专家直言芯片制造是软肋,这种警示反而激发了全民攻关的决心。关键得看说话人是站在什么立场,怀着什么心思。是恨铁不成钢的焦急,还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阴阳怪气。 说到底,中国人民最讲实际。您看最近SpaceX星舰第四次试飞成功,网上没人唱衰中国航天,反倒都在分析咱们该怎么追赶。 这种自信,是长征五号托起天问探火、嫦娥取回月壤的底气。某些专家的贬低言论之所以招人烦,是因为他们既不懂中国科技人的骨气,也不信中国人民的志气。 所以咱们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只要是真心为国家好、为技术进步的逆耳忠言,再刺耳咱都听得进去;可要是不怀好意地贬低自家人的努力,哪怕顶着院士头衔,老百姓照样不买账。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听得进真话,容不得歪理!

0 阅读:35
潇湘夜雨愁肠

潇湘夜雨愁肠

潇湘夜雨愁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