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的科林斯地峡上,有一条看上去像被刀劈出来的峡谷,它窄得惊人,岩壁高得吓人,远远望去像是一条插在陆地上的疤,这条疤就是科林斯运河,一条从古代到现代都让统治者操碎心、砸下重金,却始终不怎么顶用的水道, 故事从一个妄想开始。 公元前7世纪,科林斯的暴君佩里安德琢磨着,既然从爱琴海走到爱奥尼亚海非得绕一大圈,何不直接挖个水道?他说干就干,结果刚动手就放弃了。 技术根本跟不上,工人连石灰岩都没法凿穿,最后只好修了条叫“迪尔科斯”的轨道,船卸了货放上小车,从地上拉过去,省了点事儿,但效率还是低得可怜。 时间跳到公元67年,罗马皇帝尼禄来了,他可不是说说而已,一上来就带了6000个犹太战俘,拿着铁铲开干。 据说他还亲自挥了几下镐子以示决心,但这个项目只撑了一年,他就被刺杀了,项目一停就是好几百年。 凯撒、奥古斯都也动过心思,连拜占庭的皇帝们也想试试,都没搞定,不是地质太难,就是钱太少,反正谁上都败。 直到1881年,希腊刚从奥斯曼土耳其手里捞回点自主权,想着搞点像样的工程扬眉吐气。 法国人来了,成立了公司,挖了几年,没钱了,走了,最后还是希腊自己人接盘,用了12年,硬是把这条6.3公里的运河掏通了。 代价是高得吓人,相当于现在的五六亿人民币,石灰岩硬得像钢,岩壁又直又高,一锄下去掉一片石粉。 工人天天跟地质搏命,滑坡是常事,有时整片岩体像被切开的蛋糕块一样塌下来,砸得设备稀烂。 1990年代,有一位当地工程师回忆,他们曾在不到一个月里处理了4次岩壁垮塌,夏天热到70度的岩壁简直能把人烤焦,雨季又像泥石流滑梯。 为了防滑坡,他们得打进几百根锚杆,还要在岩壁上喷一层层水泥浆,搞得像在给山体打美容针。 等到运河终于能通船了,希腊政府发现,大船进不来,它的宽度只有24米,深度也才7米多,最多过2万吨的小船。 像现代那种五六万吨的油轮、集装箱船,想都别想,苏伊士运河一来,宽得能跑卡车,再看科林斯,像小巷子和高速路比。 这还没完,它没有船闸。两端海湾潮汐不一样,海水冲进来能形成倒流,有时风在峡谷里打转,像放大版的风洞实验室。 船要是马力不够,根本过不去,有段时间,这儿出过事故,船被撞得七零八落。 现代更要命,希腊搞起了铁路和高速公路,很多货物根本不用过水道了。 伯罗奔尼撒半岛周围海域虽然以前有点风险,但GPS一上船,哪还用怕迷路?科林斯运河就成了鸡肋。 为了不让它彻底废掉,希腊旅游部门动了脑筋,他们把它改成观光点,网红桥、沉降桥,还有蹦极。 蹦极那一跳能直冲70米深的运河水面,听起来刺激,其实就是把运河变成背景板。 游船生意也有,通行费按米算,每米1.8欧元,便宜是真便宜,可问题是一天就那么几十艘,多的时候也不过三十艘。 更惨的是维护,岩壁塌方没完没了,2018年之后的几年,这地方每年都得封几次,一修就是几个月。 2022年,政府花了3200万欧元清理塌方,还得打锚杆、清碎石、修道路。 有次雨后,一整段通道被堵得死死的,像有人把大理石砸进水沟,几吨重的石块得用吊车一块块抬走。 说是开挖的时候热血沸腾,结果通船后连本都收不回来,这也难怪当初法国公司挖一半就跑路了。 希腊这边也赔得心疼,但扔又不舍得,毕竟这条水道是他们独立之后干的第一个大工程,面子事儿。 它的“网红命”倒是活得不错,外国游客来了就问,这就是那条搞了2000年才建成的运河?拍张照片发社交媒体,那条笔直岩壁确实有冲击力。 阳光下,两侧岩壁像切开的蛋糕层,黄白色纹路清晰得像手绘图,水面平得像镜子,但没人愿意真在那开船。 更有意思的是,它底下还藏着比运河更老的遗迹,那条“迪尔科斯”轨道,如今还有残迹。 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把船卸载后放在滑轮轨道上,用人力或者牛拉过去,算是人类交通历史上相当有创意的一笔。 所以这条运河,看上去像个失败的项目,其实也算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那些人类试图改变自然、结果被现实打脸的故事。 象征着技术落后时代的野心,也象征着现代工程面对自然的脆弱。 就像一位德国工程师说的:"这里的岩壁不是你想凿就能凿的,它的垮塌有自己的节奏,不会看你脸色。" 科林斯运河依旧横在那,不管通不通船,反正它早已变成一条时代的缝隙,让后人瞥见那些理想、失误和坚持混杂的工程往事。
1894年7月25日,日舰浪速号无情的击沉了坚决不降的清军运输船高升号,舰上11
【8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