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先是疏离长期盟友中国与俄罗斯,缺席俄胜利日阅兵,又于印巴冲突时公然力挺印度,致使与巴基斯坦关系恶化,这无疑是自断后路之举。 2024年5月,伊朗总统莱希的意外离世让整个国家陷入动荡。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虽然还在,但权力真空让国内政治派系斗争白热化。 保守派喊着“抵抗到底”,要把反美进行到底;改革派却觉得再硬扛下去,经济得崩盘。毕竟,通胀率已经飙到40%,年轻人失业率高得让人绝望,基本物资进口都成了问题。 街头抗议时有发生,政府急需转移矛盾。改革派开始占上风,觉得只有跟西方缓和关系,才能让伊朗喘口气。这时候,外交政策开始变得有点“剑走偏锋”。 到了2025年初,美国新一轮“极限施压”政策像一座大山压过来。特朗普政府重启对伊朗的全面制裁,目标是把伊朗的石油出口彻底掐死。 伊朗的财政收入本来就靠石油,现在直接断了七八成的进账。海外资产被冻结,连买粮食和药品的钱都凑不齐。 伊朗领导人坐不住了,5月15日,哈梅内伊的高级顾问阿里·沙姆哈尼放出话来,说伊朗愿意跟美国谈核协议,甚至可以接受一些附加条件。 这话一出,等于公开向美国示好。但美国可不是好惹的,它一直把中国和俄罗斯当主要对手,伊朗想跟美国握手言和,就得先跟中俄拉开距离。 于是,伊朗开始在外交上“变脸”。先是跟俄罗斯的关系冷了下来。2025年5月9日,俄罗斯在莫斯科搞胜利日阅兵,伊朗竟然没派人参加。 过去伊朗和俄罗斯在叙利亚并肩作战,关系铁得不行。但2024年阿萨德政权垮台后,叙利亚新政府把伊朗的影响力踢了出去,俄罗斯却保住了自己的军事基地。 伊朗觉得吃了亏,心里不痛快。更别提2018年里海划界,俄罗斯硬是把伊朗的海域份额从20%压到13%,伊朗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这次缺席阅兵,既是伊朗对俄罗斯的不满,也是给美国递了个“橄榄枝”。 不仅如此,伊朗跟中国的关系也出了问题。2021年,中伊签了个25年全面合作协议,号称要搞4000亿美元的投资。 可到了2025年,中国的投资项目推进得慢吞吞,伊朗没看到多少真金白银。改革派甚至公开抱怨,说中国没兑现承诺。 更重要的是,伊朗还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查巴哈港是中东和南亚的交通枢纽。 但伊朗现在经济困难,港口基建项目几乎停摆,中国的投资热情也降了下来。伊朗觉得自己被“晾”了,干脆在外交上跟中国保持距离,想用这招逼美国松口制裁。 更让人意外的是,伊朗居然在印巴冲突里站了队。 2025年5月7日,印度军机轰炸了巴基斯坦的所谓“恐怖分子据点”,伊朗外交部当天发声明,表面上说“双方冷静”,其实话里话外都在偏袒印度。 5月8日,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跑去印度,签了个《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伊朗为啥这么干? 一来,印度是伊朗石油的大买家,伊朗想靠印度在美伊关系里说上话。二来,伊朗觉得跟印度拉近关系,能转移国内经济危机的注意力。 可这步棋走得太冒险。印度压根没把伊朗当回事,直接警告伊朗别插手印巴事务。巴基斯坦更是气炸了,媒体直接说伊朗“背叛盟友”。 毕竟巴基斯坦和伊朗是邻国,过去在反恐和能源通道上合作不少,现在关系直接降到冰点。 伊朗这一系列操作,背后是经济和军事上的无奈。美国的制裁让伊朗喘不过气,国内经济烂得像一团糟,政府得找条出路。 改革派觉得,跟中俄绑太紧没用,俄罗斯在能源市场上跟伊朗抢生意,中国又没掏出真金白银。 2023年,中国促成伊朗和沙特复交,伊朗本以为能靠沙特打开局面,但沙特更看重跟美国的盟友关系,对伊朗的帮助有限。伊朗只能自己想办法,试图通过外交冒险换点喘息空间。 伊朗想靠外交翻盘,可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疏远中俄、站队印度,看似能换来短期好处,但长远看,伊朗在地区里越来越孤立。 中俄不会完全抛弃伊朗,但合作肯定没以前那么热乎。巴基斯坦的冷淡更让伊朗在南亚少了个重要伙伴。 伊朗现在就像个孤单的棋手,想在大国博弈里找条活路,但棋盘上每一步都可能让自己摔得更重。
伊朗宣布“应战”,既然特朗普不接受“投降”,以色列咄咄逼人准备先下手为强,伊朗已
【4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