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顺治刚咽气,20岁的贞妃就被逼殉葬。贞妃匆忙更衣,几个小太监就冲进她

戴梦维微微 2025-05-24 17:06:54

1661年,顺治刚咽气,20岁的贞妃就被逼殉葬。贞妃匆忙更衣,几个小太监就冲进她的寝宫,拿着白绫对她说:“主儿,别磨蹭了,您该上路了!”贞妃哭泣不止:“都是我的姐姐把我给害了啊!” 顺治十八年,大清皇帝福临,也就是顺治帝,年仅24岁便驾崩,一场突如其来的丧事让宫廷宛如骤然坠入冰窟。 权臣噤声,内侍如履薄冰,哀乐声中,朝局未稳,储君尚幼,谁都知道,这是一次王朝命运的转折。 而在这场帝王之死掀起的漩涡中,最悲凉的,莫过于一位年轻女子的命运——贞妃,董鄂氏之妹。 她不过二十出头,出身名门,姐姐正是顺治帝一生挚爱、早逝的董鄂妃。 董鄂妃一度令顺治帝情根深种,甚至意图立她为后,违背祖制,几乎引起政局动荡。 她的死,几乎夺去了顺治帝一半魂魄,宫中人皆知,董鄂妃走后,顺治帝再无笑意,曾削发为僧,黯然出宫,一度闭门谢政。 贞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召入宫的,表面封为“贞妃”,实际上不过是孝庄太后为安抚董鄂家族而作出的一步政治安排。 她虽有妃位,却无宠爱,终日幽居深宫,皇帝几乎未曾召见。 冷清寂寞的宫中岁月,她早已看透自己的处境,却仍心存一线希望,至少自己能够平安终老。 但命运的黑手,在顺治帝断气之刻,无情落下。 顺治帝死后,孝庄太后密召重臣,商议大殓大丧事宜,言语中数次提及“人殉旧制”。 而她,董鄂妃之妹,似乎天然便被推到了那个“最合适”的位置。 贞妃骤然面色苍白,泪水夺眶而出:“我不想死!我不想死啊!” 她跪在地上,失声痛哭,连声哀求,试图挣脱命运的锁链。 但她很清楚,这不是她能选择的命运,这不仅是为了顺治帝所谓“感天动地的悼念”,更是孝庄太后的一道心计。 若她抗命,那董鄂氏一门九族恐怕都将受牵连,孝庄太后素来刚决果断,为保大局,必要时绝不会手软。 贞妃咬着牙,浑身颤抖,喃喃自语:“都是我姐姐把我害了……若不是她生前受宠,我也不会沦落至此。” 她痛恨,却无处可恨,哭了许久,她终于起身,慢慢更衣,换上殉葬所需的素色宫装。 “若我死,董鄂氏便安……这命,也值了。” 她轻声说,泪已尽,眼中再无惧意,唯有悲凉。 白绫从梁上垂下,夜风吹入,白绫轻颤,年轻的贞妃闭上眼,纵身一跃。 第二日清晨,内务府记录:贞妃已殉。 孝庄太后下旨,追封贞妃为“皇贵妃”,下葬时礼从隆重,声势浩大。 这场殉葬,也成了清朝历史上最后一次正式的宫妃随葬。 康熙帝即位后不久,即宣布废除后妃殉葬制,称此举为“革除陋俗,昭示仁政”,自此之后,再无妃嫔因皇帝驾崩而被迫随葬。 但贞妃的故事没有终结,此后多年,孝庄太后的陵前每至清明,总会有人悄悄献上数束白菊。 宫中流言四起,有人说,是旧人怀念贞妃忠义,也有人说,是她不甘的魂魄年年来此,暗中与姑母争论宿怨。 更有传闻称,深夜宫墙之下常见白衣女子徘徊,低头抚玉,不言不语。 白菊年年盛开,洁白中透出一股难解的哀怨。 有人将此视为阴间姑侄的年年较劲,也有人说,那只是世人对权力机器下牺牲者的一点微光记忆。 贞妃,这个在史书中连名讳都未被完整记下的女子,用一根白绫,换来了九族的苟安,也换来了清朝“废除人殉”的起点。 她既是殉情者,也是牺牲品,既是顺治深情余烬中的一抹余影,也是一场制度革新的无名奠基。 或许对她来说,早早地死去比在宫廷中束手束脚要更加自在。 参考资料 《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 列传一 后妃〉 揭秘︰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自愿殉葬的妃子 ,来自《大清野史之谜》,金满楼,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戴梦维微微

戴梦维微微

戴梦维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