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和几个工友撸完串,散场时已经喝得东倒西歪。没人注意到他晃悠着往河边走,第二天被发现时,人早泡在浅滩没了呼吸。家属红着眼把酒桌兄弟告上法庭,被告席上有人当场炸毛:"照这理儿,以后喝凉水噎死是不是得让卖矿泉水的赔钱?"
这件事捅破了人情和法律之间的窗户纸。
法律上确实规定酒友得互相照应——比如淮南老苏醉倒宾馆呕吐窒息,法院判同住的兄弟赔了两万;太原老李醉酒坠河,三个工友因没送他回家平摊了15万赔偿。
说白了,喝酒不同于吃饭喝茶,酒精会麻痹神经,酒友得确保醉鬼别干出格事儿。
可老张的工友也委屈:"我们都没劝酒!他自己要往死里喝。"
这话倒不假,法官判这类案子得看四个关键:有没有灌酒、知不知道对方身体不好、散场时醉成啥样、有没有拦着作死行为。
就像去年西安某公司聚餐,同事把醉酒员工送回宿舍,结果人猝死了照样担责——没及时送医也算过失。
有人骂这是"连坐式判罚",但法律盯的是"该做的有没有做"。你递过一杯热水、打过家属电话、陪着等过代驾,都可能改变判决。
可现实里多数人觉得"喝个酒还要当保姆",散场时拍拍屁股走人。
酒瓶能倒出情谊,也能倒出官司。
那些年吹过的"感情深一口闷",真喝出事了,到底是兄弟情深还是法律责任?
——酒桌上推杯换盏是情分,但别忘了法律也在桌上坐着。
用户10xxx24
[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