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被皇帝赐死,反正横竖都是死,为什么不先骂皇帝一顿再死? 崇祯十七年,春风未暖。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尽前,召来了几位心腹大臣。这些人知道,皇帝这次找他们,多半是要"赐死"——让他们随驾殉国。 令人意外的是,面对死亡,这些大臣没有一个破口大骂,反而纷纷叩头谢恩。一位大臣甚至在自刎前写下谢表:"臣不能保国家,愿以死尽忠。" 为什么古人被皇帝赐死,不选择痛快骂上一场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回到八十年前的另一个场景。明朝万历年间,敢言直臣海瑞写完《治安疏》,直接把棺材放在了家门口。这份奏疏中,他毫不留情地指责嘉靖皇帝"昏庸无道",甚至列举了皇帝的十大罪状。按照常理,这种行为必死无疑,连带全家都可能遭殃。 海瑞临危不惧的背后,是对死亡方式的精确计算。在古代,死亡并非只有一种。"处死"和"赐死"看似都是丢命,实际上天差地别。 武则天时期的大臣刘祎之就深谙此道。当武则天下令"赐死于家"时,刘祎之不仅没有反抗,反而提笔写了一份长达数页的谢表,感谢武则天的"恩典",然后才悄无声息地自尽。在这份谢表中,他一边感谢皇帝,一边巧妙地表明自己的清白。 为什么要谢恩?因为"赐死"意味着你可以在家中或狱中体面地结束生命,不会被押到闹市公开行刑。更重要的是,"赐死"通常只针对个人,家人有可能幸免于难。相比腰斩、车裂、凌迟等让人闻风丧胆的极刑,能够保全全尸已经是一种"幸运"。 方孝孺的例子告诉我们激怒皇帝的代价有多大。朱棣威胁要诛他九族时,他竟然回怼:"诛我十族又怎样?"结果真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不仅家人,连学生、朋友都被砍头,共873条人命因他的一句顶撞而消逝。 同样的教训在清朝才子金圣叹身上重演。他在刑场上本可安静赴死,却突然喊出:"杀头至痛也,灭族至惨也!"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让监斩官脸色骤变,行刑后立即拿下他的儿子一并处死。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刑场上人头攒动。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面对死亡,神色平静。当刽子手的刀即将落下时,他不但没有求饶,反而高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在历史的天空久久回荡。 谭嗣同本可逃跑。同伴梁启超已经设法帮他安排了逃亡日本的路线,但他拒绝了:"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他选择了死,更选择了用死前的最后一句话将慈禧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与谭嗣同相似,明朝杨继盛在弹劾严嵩后被捕入狱。行刑前,他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自己挖出腐肉、断筋剔骨,只为留下"铁骨忠臣"的形象。他知道,这样的死法会被写入《明史》,让后人记住他的忠烈。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像谭嗣同和杨继盛一样勇敢。《水浒传》中的宋江在小说里被塑造成反抗英雄,但历史上的真实宋江却是另一番面孔。招安前,他在绿林中常骂"皇帝老儿";真见了宋徽宗时,却比谁都跪得快,将反抗者的形象抛到九霄云外。 古代统治者深知言论的力量,因此设计了严密的防范系统。囚犯在押送刑场的路上会被塞入木丸(口枷),就是担心他们一路上高喊反动口号,引起民变。更狡猾的是,刽子手在行刑前还会例行公事地问:"有没有遗言?"看似人道,实则是钓鱼执法——但凡敢说出对皇权不敬的话,立刻就能加罪。 对普通人来说,活着就已经不易,面对危险时更会想方设法自保。唐伯虎就是个中高手。他卷入科举舞弊案后,眼看就要掉脑袋,立刻在街上脱光衣服学狗叫,装疯卖傻。这招异常管用,朝廷认为他精神失常,最终免了死罪。 清朝有位读书人写了反诗被抓,面对审讯,他急中生智说:"这字不是我写的,是我家猫蘸墨踩的!"这种荒谬到极点的辩解,居然真让他蒙混过关。 在古代,能公开挑战皇权的人少之又少。据统计,99%的古人选择沉默,0.9%的人只敢偷偷写日记发牢骚,只有0.1%的狠人敢公开叫板——而这些人中,大多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也因此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
清朝乾隆年间,窗外蛤蟆叫,皇帝乾隆问刘墉:“殿外何事喧哗?”刘墉一听,心想大家都
【5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