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12岁男孩沉迷手机,父亲气急之下打了他,男孩随后离家出走3天。父亲一边送外卖一边焦急寻找,因分心送外卖时发生车祸离世,孩子最终被找回。此事引发网友热议,观点不一,有人认为男孩会后悔,有人担心他不会伤心。这起悲剧实在令人唏嘘。
据2025年5月24日极目新闻报道,萍乡一12岁的男孩,最近迷上了玩手机。每天一有空,他就抱着手机,不是玩游戏就是刷短视频,连作业都顾不上写。
男孩的父亲是个外卖员,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就为了多挣点钱,给儿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看到儿子整天沉迷手机,父亲心里又气又急。他多次劝说儿子,让他少玩点手机,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可儿子根本不听。
这天晚上,父亲下班回家,看到儿子又在玩手机,作业扔在一边,连动都没动。父亲一下子火冒三丈,冲过去就打了儿子一巴掌。
男孩被打后,心里委屈极了,他觉得父亲不理解他,只知道打他。一气之下,他收拾了几件衣服,趁着夜色离家出走了。
父亲发现儿子不见后,心急如焚。他顾不上一天的疲惫,立刻出门去找儿子。
他一边骑着电动车送外卖,一边留意着路边的每一个角落,希望能看到儿子的身影。他逢人就问,有没有见过一个12岁左右的男孩,还把儿子的照片拿给别人看。
然而,找了整整3天,还是没有儿子的消息。父亲又着急又自责,他后悔自己不该动手打儿子,要是儿子出了什么事,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
这天,父亲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送外卖。由于心里一直惦记着儿子,他有些分心。在一个路口,他没有注意到红灯,直接冲了过去。
就在这时,一辆汽车迎面驶来,两车相撞,父亲被撞倒在地。路人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但等救护车赶到时,父亲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而此时,离家出走的男孩正躲在一家废弃的工厂里。他身上带的钱很快就花光了,又冷又饿。他开始想念家里的温暖,想念父亲的唠叨。可他拉不下脸回家,觉得没脸见父亲。
后来,民警通过监控和排查,终于找到了男孩。当男孩得知父亲因为找他而遭遇车祸离世的消息时,他整个人都懵了。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根据《民法典》第二十六条,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本案中,父亲因儿子沉迷手机而采取暴力手段,虽出于教育目的,但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七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规定。
父亲的行为虽未直接造成身体伤害,但暴力教育方式已构成违法。
然而,法律对监护人轻微过失的教育行为通常不追究民事责任,除非导致严重后果。
本案中,父亲的行为与孩子离家出走存在间接关联,但未达到法律意义上的“过错致害”标准,因此父亲无需承担法律责任,但其行为显然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父母应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参与有益社会活动的权利。
男孩沉迷手机虽属不当行为,但父亲未选择合法途径,而是直接使用暴力,暴露出家庭教育中法律意识的缺失。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仅体现在事后救济,更强调事前预防。
本案中,父亲若能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七条“注重家庭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通过合理沟通解决问题,或许可避免悲剧。
父亲的死亡系因送外卖时分心导致车祸,直接原因是违反交通法规,而非教育行为本身。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侵权责任的构成需满足“过错+因果关系”要件。
本案中,父亲因分心送外卖导致车祸,直接原因是其自身违反交通规则,而非教育行为。
因此,从法律层面看,男孩的离家出走与父亲的车祸死亡之间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父亲虽出于教育目的,但暴力手段违反法律。法律强调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教育应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进行。
若因教育方式不当引发严重后果,监护人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父亲的死亡与儿子离家出走无直接法律因果关系。父亲因寻找儿子而分心导致车祸,属于意外事件。
父亲的行为虽出于教育目的,但暴力手段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权。这提示家长在履行监护职责时,必须遵守法律边界,避免采取违法手段。
综上所述,从法律角度看,父亲虽因教育目的采取暴力手段,但该行为本身违法;其死亡系因自身分心导致,与儿子离家无直接因果关系。
然而,从家庭责任角度,父亲因教育方式不当引发悲剧,需承担一定责任。儿子虽为未成年人,但应理解父亲行为背后的关爱,其离家出走行为亦需反思。
有人说:这孩子肯定会后悔一辈子的,父亲为了他连命都搭上了,他以后要是还不懂事,那真是没救了。
也有人担心地说:这孩子这么小,可能还不懂什么是生死,说不定他根本不会伤心,还庆幸没人管他玩手机了呢。
男孩沉迷手机固然不对,但父亲的处理方式也有些简单粗暴。如果父子俩能多一些沟通和理解,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希望这起事件能给所有家长和孩子一个警示,珍惜亲情,好好沟通,别让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月上柳梢头a人约黄昏后
讨论合不合法有意思吗
摩托
为什么无人说这个是社会问题,源头就是游戏商
小可
这种小孩就是太少打才会为一点小事离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