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的妻子在菜市场摸了一下冬笋,售货员见她的衣服上布满了补丁,翻了一下白眼,不客气地说道:“老太太,买不起就不要乱碰,冬笋很贵的,碰坏了你赔不起……”
事情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北京街头,这天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在菜市场转悠,她身上那件灰布褂子补丁摞补丁,脚上的布鞋磨得起了毛边。
老太太停在一筐冬笋前刚伸手摸了摸,卖菜的小伙子立马拉下脸:"老太太,这冬笋金贵得很,您要是不买可别乱碰。"
周围买菜的人瞧见这情形直摇头,谁也没想到这个被当成穷老太婆的人,正是参与过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核物理专家何泽慧。更没人知道她的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夫妻俩的工资加起来抵得上普通工人十几年的收入。
这对科学家夫妇的故事要从三十年代说起,1932年,十九岁的钱三强考上清华物理系,同班有个扎着麻花辫的苏州姑娘叫何泽慧。
两人在实验室里较着劲做实验,图书馆抢着坐第一排,期末考试包揽了全系前两名。那时候清华园里传着句话:"男生要学钱三强,女生当如何泽慧。"
1936年大学毕业,两人各奔东西继续深造,钱三强考取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着诺贝尔奖得主伊雷娜·居里做研究。何泽慧跑去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成了该校弹道专业收的第一个外国学生,更是个女学生。
那时候往国外寄封信得走两个月,两人就靠着每月一封信,从量子力学聊到家乡的桂花糕。
1946年战争结束,三十三岁的钱三强在巴黎办了场特别的婚礼,新娘何泽慧穿着借来的旗袍,新郎的西装是实验室同事凑钱买的。居里夫人送了他们一套实验设备当贺礼,这套设备后来跟着他们漂洋过海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日子并不轻松,五十年代初,钱三强牵头组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里最初只有五个人、两间破平房。
何泽慧带着研究员们用废旧材料造仪器,拿算盘做计算。有回她发现仓库堆着抗战时留下的铁轨,愣是带着大伙儿把铁轨改造成了实验装置。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钱三强正在青海基地带着年轻人做数据测算。何泽慧在北京的实验室里盯着示波器,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基地食堂送来的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最后都结成了硬块。
别看他们在实验室里摆弄着精密的仪器,过日子却比普通老百姓还简单。
家里用的搪瓷缸子磕掉了瓷还接着用,毛巾用得薄如蝉翼也舍不得扔。有回研究所的年轻技术员去钱老家汇报工作,看见何泽慧蹲在院子里补自行车胎,还以为走错了门。
八十年代退休后,两口子住在中关村的老单元楼里。组织上安排的专车他们很少用,出门就爱挤公交。
有次钱老在公交车上被认出来,售票员激动得要给他安排座位,他摆摆手说:"我站着就行,正好活动活动老胳膊老腿。"
菜市场那次遭遇过去没多久,那个卖冬笋的小贩从街坊嘴里知道了老太太的身份,臊得好几天没敢出摊。
后来何泽慧照常来买菜,小贩红着脸要白送她冬笋,老太太笑着摆摆手,掏出钱包按市价付了钱。这事传开后,街坊们都说:"这才是真正的大人物,心里装着大事,日子过得跟咱老百姓一个样。"
钱三强晚年有次接受采访,记者问他这辈子最骄傲的是什么。老爷子摘下老花镜擦了擦说:"我这辈子最得意的事,第一是娶了个志同道合的老伴,第二是看着年轻人把咱国家的科研事业接过去了。"
说这话的时候,何泽慧正在阳台上收拾她种的小白菜,窗台上的旧花盆里,嫩绿的小苗正迎着阳光往上窜。
这对科学家夫妇留下的不只是核物理公式和实验数据,还有那件补丁摞补丁的灰布褂子,那辆修了二十多年的老自行车,以及菜市场里那个微笑着掏钱买冬笋的背影。
这些东西和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一样,都成了历史里抹不去的印记。
茉莉molilxy
国家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