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陈赓用白水萝卜招待彭老总,自己却躲在房间里大口吃肉,彭德怀大怒:“好你个陈赓,你不让我吃我偏要吃。” 那是一个平常的午饭时分,彭德怀将军来到陈赓部队驻地视察工作。一进门,他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餐桌上只摆着一盘清水煮萝卜,连点油星子都看不见。这在当时的部队并不稀奇,艰苦时期,很多部队都是这般省吃俭用。但让彭德怀觉得蹊跷的是,一向爱说爱笑的陈赓却不见了踪影。 彭德怀随口问了问在场的战士,得知陈赓去了隔壁房间。他起身走过去,轻轻推开门,顿时一股浓郁的肉香扑面而来。只见陈赓正坐在小桌前,手里捧着一只金黄油亮的烧鸡,吃得不亦乐乎。看到彭德怀进来,陈赓也不慌张,反而笑眯眯地继续啃着鸡腿,仿佛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一幕让彭德怀又气又笑。他平日里最反对的就是搞特殊化,最厌恶的就是领导干部享受超过普通战士的待遇。此时看到陈赓一个人躲在屋里大快朵颐,而自己在外面只能对付着啃萝卜,这口气如何咽得下去? 彭德怀二话不说,大步上前就去抢陈赓手里的烧鸡。陈赓也不示弱,边躲边笑,还故意把香喷喷的烧鸡在彭德怀面前晃来晃去。两个将军你来我往,一个抢一个躲,竟在这小屋里上演起了"夺鸡大战"。最后还是彭德怀仗着身高优势,一把夺过了那只烧鸡。 就在彭德怀下意识地咬了一大口烧鸡时,他忽然意识到不对劲——这分明是中了陈赓的激将法!想到自己堂堂一军主帅,竟然被下属用这种小把戏给耍了,彭德怀又好气又好笑。但此时烧鸡已经到手,香味在口中弥漫,再要放下显然是不可能的了。 陈赓见计谋得逞,笑呵呵地向彭德怀解释说这是部队猎获的野鸡,并没有动用公家的物资。他还半开玩笑地说,老百姓过年都能吃上肉,首长总不能一年到头光吃素菜吧?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彭德怀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最后,这顿"白水萝卜配烧鸡"的特殊午餐,在两位将军的相视一笑中结束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即便是在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革命同志之间也并非只有严肃的命令和服从,还有着充满智慧的关怀和温情。陈赓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既表达了对首长健康的关心,又巧妙地化解了可能的矛盾,足见其处世智慧。 虽然这种方式有些狡黠,但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做法,让原本严肃的军队生活增添了几分人情味。而彭德怀最终接受了这份心意,也显示出一位革命领导人宽厚的胸怀。这个看似简单的"抢鸡"故事,成为了军队历史上一段富有趣味的佳话。 说起陈赓和彭德怀之间的这段趣事,还要从几个月前的另一场饭局说起。那时彭德怀路过陈赓的部队驻地,正赶上午饭时间。驻地旁边有条小河,陈赓便向彭德怀提议让战士们去河里抓些桂花鱼,准备一顿全鱼宴。 彭德怀听说是鱼宴,心里稍稍放松了些。在他看来,这种就地取材的饭菜,总比特意准备大鱼大肉要合适得多。没过多久,一盘清蒸桂花鱼就端上了桌。这鱼确实新鲜,肉质鲜美,两位将军一边吃一边聊,气氛倒也融洽。 可是没过多久,又一道丸子汤端了上来。这下彭德怀的眉头皱了起来,他当即质问陈赓是不是在搞特殊化。陈赓连忙解释说这些丸子都是用鱼肉做的,还请彭德怀尝尝。彭德怀半信半疑地尝了一个,确实有股鱼腥味,这才放下心来继续享用。 正当彭德怀觉得这顿饭还算说得过去的时候,第三道菜上来了——一只完整的烧鸡。这下可把彭德怀给惊住了,就算厨师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把鱼肉变成一只鸡啊!可陈赓依然笑着说这也是用鱼肉做的。这番说辞实在太过牵强,彭德怀哪里还会相信。 当彭德怀指出连先前的丸子估计也不是鱼肉做的时候,陈赓这才承认了实情。原来他是听说彭德怀因为长期吃不到肉,身体状况已经出现了问题,这才想方设法要给彭老总改善一下伙食。但彭德怀听完这个解释后,只是默默地把桌上的青菜吃完,对那只香喷喷的烧鸡却是看都不看一眼。 待彭德怀离开后,做饭的战士们都有些担心,生怕陈赓因为这顿饭挨了批评。要知道,彭德怀在军中向来严格,最讨厌的就是这种搞特殊化的行为。但陈赓却显得很轻松,只是笑着说没关系,下次再想别的办法。 这件事过后,陈赓更加了解了彭德怀的性格。在军队中,彭德怀一直以严肃著称,很多人都敬畏他的威严。但陈赓从小就在军队摸爬滚打,深谙为人处世之道。他知道,要让彭德怀吃上一顿像样的饭,光靠常规手段是行不通的,必须另辟蹊径。 于是在之后的"白水萝卜计"中,陈赓改变了策略。与其直接端上大鱼大肉,不如用激将法来达到目的。这种方法虽然看似取巧,但却恰到好处地照顾到了彭德怀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陈赓对老长官的那份特殊的关心。 这两次饭局,一次是正面交锋,一次是巧施妙计,都显示出陈赓在处理与上级关系时的智慧。他既要设法照顾首长的身体,又要顾及首长的原则,这确实需要费一番心思。而这种独特的相处方式,也为严肃的军旅生活增添了几分温情。
建国前夕,粟裕爱将阮英平被三个农民杀害,粟裕:“掘地三尺也要给我找出来凶手!”这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