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兴化市,有个叫昌荣镇的小地方。很多人可能只是路过,不会特意停下来多看一眼。但其实,这个镇子的名字背后,藏着一段鲜为人知却非常了不起的抗战故事。 昌荣镇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一位年轻的抗日英雄——严昌荣。 你可能没听过这个名字,但在当年,那可是新四军里的硬汉子。他是地地道道的战斗英雄,年纪轻轻,却早早扛起了抗日的大旗。 1943年,他带领部队打了一场非常艰难的仗,地点就在当时的唐子镇。那个地方水路交错,地势复杂,是敌人用来控制水运的要地。说白了,就是一个谁都想抢、谁都难打下来的地方。 这场战斗可以说是硬仗中的硬仗。当时敌人死守不退,火力猛,防守又严密。可严昌荣没有退缩,亲自上阵指挥,还和士兵们一起冲锋陷阵。他不是那种只站在后方发号施令的军官,而是能冲在最前线、真刀真枪干的那种人。 打着打着,情况越来越紧张,敌人的增援也越来越多。眼看着部队可能会被困住,严昌荣果断做出决定,亲自留下来掩护战友撤退。他知道,如果自己不拦住敌人,后面的人就很可能全部被围住。这个决定,可以说是拿命换来的。最终,他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9岁。 你想想,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就这样为了保护战友、为了抗日大业,把命搭进去了。这种精神,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用行动证明的。 也正因为他的牺牲太令人动容,当地人在那一年就决定把唐子镇改名为“昌荣镇”,用这个方式,把他的名字永远留在了地图上,也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很多人会觉得,一个地名改了,有什么大不了?但对昌荣镇的居民来说,这不仅是一个称呼,而是一种记忆和传承。 镇上的老人时常会提起严昌荣,说他当年是怎么带兵、怎么打仗,又是怎么牺牲的。那不是电影里的情节,那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是他们亲眼看见、亲耳听到过的。 现在的昌荣镇,和平安稳了很多,但人们并没有忘记过去。在一些纪念场所,严昌荣的名字仍然高高挂着,许多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参观,让孩子们了解那个年代的英勇故事。虽然时代在变,生活节奏也快了,但这种精神,是永远不能丢的。 其实像严昌荣这样的英雄,在抗战时期还有很多,他们有的连名字都没留下来。但正是这些“无名英雄”,拼了命地守住了我们的家园,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 而严昌荣能被记住,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牺牲了,更因为他的牺牲代表了一种担当,一种责任,一种信念。
丢脸丢大了!江苏常州,女子乘坐火车期间,把手机外放音乐调到最大,影响了其他乘客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