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党首辩论中放出狠话:“必须把5公斤大米价格压到3000-4000日元(约150-200元)!”明眼人都知道,这波喊话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暗藏玄机! 2025年5月,日本大米价格持续攀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24年夏季高温导致水稻产量大幅下降,超市大米价格不断上涨,居民生活成本明显增加。 5月21日,首相石破茂在党首辩论中提出目标,将5公斤大米价格控制在3000至4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50至200元。 然而,当前超市5公斤大米平均价格已达到4268日元,与目标相差甚远,政府多次释放储备米试图稳定市场,但效果不佳,暴露出农业政策和市场机制的深层问题。 2024年夏天,日本遭遇高温天气,水稻产量下降大约三成,直接推高市场价格,2025年4月14日至20日,日本全国超市5公斤装大米平均价格为4220日元,约人民币210元,比去年同期翻倍,创下1990年以来最高纪录。 棕米批发价格也达到每60公斤23715日元,零售成本压力加大,部分地区超市货架出现空缺,限购现象时有发生,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响。 2023年夏季高温后,餐饮业对大米需求增加,进一步推高价格,高温天气不仅是短期冲击,还暴露了日本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粮食供应稳定性面临挑战。 为应对价格上涨,日本政府从2025年2月开始释放储备米,2月14日,农林水产省宣布投放21万吨储备米,占应急储备五分之一以上,希望增加市场供应,随后又进行两轮投放,总量达到31万吨。 然而,价格并未明显下降,4月平均价格从3月的4197日元升至4268日元,储备米投放规模不足以弥补市场缺口,部分储备米因储存时间长品质下降,消费者不太接受,农林水产省还怀疑部分批发商和农民囤积大米,等待价格进一步上涨,导致市场流通不畅。 农业部长江藤拓的失言事件加剧了公众不满,5月19日,他在演讲中提到自己从未亲自买过大米,引发批评,认为政府官员不了解民生,首相石破茂迅速要求他辞职,试图挽回信任。 但内阁支持率仍跌至27.4%的低点,这一事件让政府形象受损,后续政策推行难度加大。 大米价格上涨的根源不仅在天灾,更在农业政策的长期缺陷,197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推行“减反政策”,通过补贴鼓励农民减少水稻种植面积,避免供应过剩和价格下跌,这虽稳定了市场,却限制了水稻生产规模。 农民依赖补贴,生产积极性下降,2024年高温导致减产时,市场无法快速调整供应,储备米投放效果也有限,政策变化使大米分销渠道分散,政府难以准确掌握市场动态,影响应对效率。 农业生产效率低也是问题根源,农民因补贴稳定,缺乏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动力,农业结构调整缓慢,面对气候变化导致的产量波动,市场供应弹性不足,价格容易剧烈波动。 农林水产省称全国大米储备充足,但超市货架空缺与官方说法不符,暴露出政策执行中的信息不对称。 大米价格上涨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还演变为政治危机,在日本,大米不仅是主食,还承载文化意义,价格波动直接关系到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多次干预未能控制价格,公众质疑政策效果。 江藤拓的失言事件让民众认为政府缺乏对民生的关注,内阁支持率下降,反映出公众对政府处理危机能力的不满,给石破茂政府带来更大压力。
支持率一降再降,遭受重重压力的石破茂,突然将矛头对准中国 近日,日本的一项最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