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里,苏联是一个充满肃穆、整齐划一的国家,人们似乎每天都在为国家建设忙

王献勇说养护 2025-05-22 14:04:36

在很多人印象里,苏联是一个充满肃穆、整齐划一的国家,人们似乎每天都在为国家建设忙碌。 但如果你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走进一个普通家庭的早晨,可能会看到一种看似轻松却极具时代特色的场景:有人在客厅铺开垫子做体操,一边挥动手臂一边哼着歌。这不是健身达人,而是普通人正在“跟着国家的节奏生活”。 比如说,有位叫纽马·施泰因的人,他的日常就被家人记了下来。他的侄女塔玛拉回忆说,1937年,施泰因常常在家做体操,而且还一边唱歌——不是随口哼唱的那种,而是像《祖国进行曲》《快乐的风》这种当时非常流行的苏联歌曲。 这些歌在当时不仅人人会唱,更是一种主旋律的代表,挂在广播里、出现在街头巷尾,甚至是锻炼时候的“背景音乐”。 为什么要在家做体操?这背后其实有政策推动。1931年开始,苏联全面推行一个名叫“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的国家项目,说白了就是鼓励全民锻炼,目标是让大家体魄强健、随时准备为国家出力。 这项制度几乎覆盖了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工人、学生、甚至办公室职员,都被要求参与广播体操。广播每天定时播放,大家在固定时间集合、跟着动作做操,像是一种国家级的“早操打卡”。 这套广播体操制度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让“锻炼”这件事变得不再个人化,而是带有明显的集体主义色彩。比如说你迟到了,不只是锻炼没做完,还会被看作是对集体纪律的不尊重;如果你动作不标准,也可能被批评不够认真。这种带有政治意味的体操,成了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再说回那些歌曲。《祖国进行曲》歌词中讲的就是为国家努力拼搏的热情,旋律高亢,听着就有一种“跟着党走”的力量感;《快乐的风》节奏更轻快一些,但也是唱祖国、唱希望的主旋律。 在那个年代,音乐可不仅仅是娱乐,它是一种工具,用来塑造情绪、引导思想。大家从小听、从早到晚听,慢慢地就把这些歌融入生活中了,唱歌和体操也就成了一个“套餐”。 像施泰因这样的例子在当时非常常见。许多苏联人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而是听广播、做体操。单位也会组织员工统一锻炼,学校更不用说,体育课排得满满的,体检项目也标准化,连青少年组织都要通过一系列体能测试才能晋级。 锻炼不仅是身体活动,更是一种“政治表现”。你积极参与,说明你热爱祖国、遵守纪律;你敷衍了事,那可能就会被视为思想有问题。 这一整套体系,其实从小就培养人们把个人融入集体。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做操、唱什么歌、参加什么比赛,基本上都由制度安排好。 人们对这种统一化的生活并不排斥,甚至觉得很自然。慢慢地,国家的意志就通过这些日常细节“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里了。 放在今天来看,很多人可能觉得这种生活太“严肃”了,好像连唱歌和锻炼都要配合政治。但在当时的苏联,这是普遍现象。 国家希望培养一种集体精神,而不是个人主义。于是锻炼不是为了自己健康,而是为了“为祖国准备身体”;唱歌也不是为取悦自己,而是表达“热爱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日常逻辑。 所以,一个人在家里做体操、哼两首歌,看起来像是随意的小事,背后却有一整套社会机制在支持。 从个人生活的细节,可以看出整个国家的运作方式。纽马·施泰因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普通苏联人的缩影,而这些日常瞬间,也构成了历史的真实切片。

0 阅读:0
王献勇说养护

王献勇说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