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年,70岁的汤和躺在床榻上,涎水横流,朱元璋来看望他之前,刚诛杀了宋国公冯胜,之前陪他征战沙场的开国元勋尽数杀光,汤和用一种乞求的眼光看着朱元璋,好像在问陛下,您真的一个都不留吗?
1328年,安徽凤阳孤庄村。那时的朱元璋还叫朱重八,年仅10岁的他正光着脚替地主放牛,而当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汤和也才12岁,经常把自己的那份窝头掰一半塞给他:“重八,以后我当上将军了,带你吃香喝辣的。”
1352年,汤和拿着红巾军传单冲进破庙:“濠州郭子兴招兵,我已经当上了千户,跟我走!”那时朱重八正蹲在地上给父母砌坟。
从军后,汤和始终跟着朱元璋。滁州之战,他替朱元璋挡过三箭;采石矶冲锋,他背着受伤的朱元璋突围。
1368年明朝开国,汤和被封中山侯,位列开国六公爵。但他看得最通透。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已经不是从前能交心的同伴,他疑心很重,总害怕他们这些开国老臣谋反。
当朱元璋对某一名武将起疑时,他第一个交回兵权:“臣老了,想回家喝口家乡的井水。”
汤和卧床这年,朱元璋刚办完一件大事,宋国公冯胜被赐死。至此,开国六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中山侯汤和)只剩汤和一人。
胡惟庸案杀了李善长,蓝玉案牵连了常茂,徐达“背疽忌鹅肉”成谜,李文忠暴毙,冯胜被指私藏兵器。
锦衣卫曾向朱元璋密报:汤和回乡后,每天只在院子里数蚂蚁,门口三尺内不长杂草。但即便如此,1393年蓝玉被诛后,朱元璋还是派御医“探望”。
明面是探望,实际上御医已经领了朱元璋口谕,在袖口藏着鸩酒。汤和心如明镜,靠装疯卖傻打翻了药碗,才成功躲过这一次劫难。
朱元璋的多疑,刻在骨髓里。1344年,他亲眼看着父母、哥哥饿死,入皇觉寺当和尚时,老和尚让他每天跪诵《金刚经》,却克扣他的口粮。
1355年,郭子兴的儿子想毒死他,是汤和冒死换了酒菜。这些经历让他坚信:“只有死人,才不会背叛。”
他创造了中国古代最严密的监控体系。锦衣卫昼夜巡逻,街头卖豆腐的都可能是密探,内阁大臣昨晚写的诗,第二天早上就会摆在御案上。
1380年胡惟庸案,他废除丞相制,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1382年设立东厂,宦官开始染指政权。在他眼里,功臣比胡惟庸更危险,他们手里有兵,心里有胆。
病床前,汤和的右手不停抽搐,想抬起来,却只能在被子上划出几道褶皱。朱元璋知道,这是中风的后遗症。
三年前,汤和还能拄着拐杖陪他在宫墙散步,说起当年攻打集庆路时,两人躲在草垛里分吃一只烤老鼠。现在,那双曾握过丈二长枪的手,连筷子都抓不住。
“大哥,还记得咱们在皇觉寺偷供果吗?”朱元璋突然开口,声音轻得像怕惊醒鬼魂。汤和的眼皮猛地跳动,泪水混着涎水淌下来。
他当然记得,那年朱元璋偷了供果分给大家,被老和尚打得半死,是他带着几个兄弟抬着门板冲进佛堂。
但此刻,朱元璋心里想的是另一件事。三个月前,冯胜在牢里喊冤:“陛下,臣跟着您从濠州打到大都,身上56处刀伤!”
朱元璋亲手递上毒酒:“你儿子私藏甲胄,朕不能不杀。”现在看着汤和,他突然觉得,这个不会说话的老兄弟,比冯胜更让他心慌,因为汤和太懂他了。
刘邦杀韩信、彭越,但留了萧何、张良;李世民贬李勣、杀侯君集,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多数善终;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至少让武将保命。
唯有朱元璋,几乎杀绝了所有开国功臣。据《明史》记载,胡惟庸案、蓝玉案牵连被杀者超过4万人,其中公侯级官员30余人。
汤和是例外吗?其实不然。他的“善终”,是用一辈子的小心翼翼换来的,辞官后不结交乡绅,不谈论朝政,连孙子玩个木刀都要打断;朱元璋赐的美人,他连夜送回宫里;每次进京,都住在锦衣卫安排的客栈,房门从不反锁。
即便如此,1390年李善长被灭族时,他的长子汤鼎突然“病逝”,谁都知道,这是朱元璋的警告。
1395年,汤和去世。朱元璋辍朝三日,追封他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汤和的葬礼上,朱元璋看着棺木突然落泪。陪在身边的皇太孙朱允炆不懂:“皇爷爷杀了那么多功臣,为何独对汤爷爷心软?”朱元璋擦去眼泪:“因为他是唯一一个,见过朕光屁股放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