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1959年,65岁的李仙洲胃口惊人,一次能吃7个二两重馒头,五六个窝窝头,在功德林中有三得,吃得拉得睡得,这天又对沈醉讲“我是有名的大肚皮”,沈醉一听不服气,“我的分量也不小。”而后两人便开始比饭量。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战场上的炮火连天,枪声不断,李仙洲站在前沿阵地上,指挥部队死守防线。 1937年的忻口会战打得异常激烈,山东汉子李仙洲带着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师的将士们,跟日军拼得你死我活。 他站在指挥位置,冷静地调度部队,眼睛盯着前方的战线,完全不顾身边的炮弹爆炸。,日军的进攻一次次被打退,阵地守住了,部队的士气也提了起来。 这位将军靠着胆量和指挥能力,让敌人吃了不少苦头,他参加过十几场大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每次都冲在前面,带着部队跟日军硬碰硬。 他的名字在战场上渐渐传开,成了让敌人头疼的对手。这样的抗日英雄,多年后却出现在功德林,跟人比起了饭量,这是怎么回事? 李仙洲的起点并不高,1894年,他出生在山东长清县大马头村的一个普通农家。那个年代,军阀混战,乡村里的百姓日子不好过,经常被欺压,他小时候就见多了这些不公平的事,心里憋着一股劲,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年轻时,他在济南武术传习所练过武,后来又当过乡村小学的教员,教书育人,但他心里想的,是更大的舞台。 1924年,30岁的他听说孙中山在广州办了黄埔军校,要培养革命军官,救国救民,他没跟家人商量,一个人跑去了广州,考上了黄埔军校第一期。 在学校里,他年纪比其他同学大,大家都叫他“李大哥”,这段经历让他学到了军事知识,也让他下定决心要为国家做点实事。 抗战期间,李仙洲除了在战场上拼杀,还做了一件让人敬佩的事。1939年,他带兵驻扎在安徽阜阳,看到不少从山东逃难来的年轻人,流离失所,没学可上,这些孩子本该在学校读书,却因为战争只能四处漂泊。 他觉得这些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不能让他们荒废了,于是,他找到当地的乡绅,筹钱建了一所学校,专门收留这些山东来的流亡学生。 1942年,这所私立成城中学正式开办,吸引了很多青年前来读书,学校后来规模越来越大,改成了国立第二十二中学。 李仙洲当了七年校长,学校培养了7000多名学生,不少人后来成了国家的栋梁,他在战场上抗日,场下还为教育操心,忙得不可开交。 到了1947年,事情却来了个大转折。解放战争期间,李仙洲带兵在山东打莱芜战役。战场上,解放军布置了严密的包围圈,他的部队被困住了。 国民党内部指挥乱成一团,他虽然尽力调度,但还是没挡住对手的攻势,战役打到最后,他的部队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俘虏了。 这场仗的失败,让他成了解放军战俘,后来被送到了功德林,这位曾经的抗日英雄,变成了阶下囚,人生跌到了低谷。 他的故事还被拍进了电影《南征北战》,里面的“李军长”就是以他为原型,这个转折让人唏嘘,一个在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将军,怎么就落到了这一步? 在功德林里,李仙洲展现了另一面。1959年,65岁的他饭量惊人,一顿能吃下七个二两重的馒头,还能再吃五六个窝窝头。他跟另一个战俘沈醉聊天,笑着说自己是大肚皮。沈醉也不服气,说自己吃得也不少。 两人像小孩一样较起劲来,比谁吃得多,管教人员在旁边看了直摇头。这样的场景,让人觉得这位将军虽然身在战俘营,性格却还是那么乐观豁达。 他在功德林的生活,简单却规律,吃饭、睡觉、排便,样样不落下,人称“三得将军”。从战场上的硬汉到战俘营里的乐天派,他的经历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他后来的路是怎么走的? 新中国成立后,李仙洲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他被释放后,回了山东,担任了山东省政协秘书处的专员,后来又当上了山东省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他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出主意,提建议,忙得不亦乐乎。 1974年,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这对他来说是个特别的时刻。曾经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认可,心里充满了干劲。,他用自己的经验,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力量,晚年的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李仙洲活到了94岁,1988年10月22日,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经历,就像一部厚重的历史书,记录了中国从军阀混战到抗战胜利,再到新中国建立的变迁。 他从山东的乡村走出来,上了黄埔军校,打了抗战,办了学校,经历了战败被俘,又在新中国找到了新的位置。 他的每一步,都跟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他的故事告诉后人,不管身处什么境遇,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为国家和民族做点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仙洲
1941年,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