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耿彦波刚成为山西灵石县的县长,就公然耍“官威”!非要花5000万修个破院子,当地人闹到了国务院,没想到几年后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耿彦波1958年出生在山西和顺县,家里是普通农民,父亲当过村支书,让他从小就懂点基层的事。1976年,他17岁就进了县委通讯组,开始混官场。1983年,他考上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晋中地委办公室干过干事、副科长、信息科长,一路爬到副主任,攒了不少经验。1993年,35岁的他调到灵石县当县委副书记,两年后升县长。 那时候的灵石县真不咋地,GDP不到3个亿,财政收入才3000万,县城破破烂烂,土路坑坑洼洼。老百姓靠挖小煤窑和种地过日子,煤窑污染大,挣得还少,日子过得紧巴巴。耿彦波上任后跑遍了县里,看到的都是土坯房、没水的村子,还有被煤灰熏黑的空气。他心里清楚,靠挖煤没前途,得找条新路子。一次偶然,他路过王家大院,这地方虽破得不成样,但那砖雕、石柱透着老晋商的派头,他觉得这可能是灵石的救命稻草。 1995年春天,耿彦波带着人去王家大院踩点。那院子墙裂得吓人,瓦片掉了一地,杂草长得比人高,有些地方还被村民当仓库用。可他盯着那些残破的砖雕看半天,觉得这地方有戏。没几天,他在县政府会上扔出个炸弹——要花5000万修王家大院。这话一出,干部们脸都绿了,有人直接拍桌子:县里财政才3000万,路都修不起,修个破院子干啥?老百姓更炸了,有人往政府门口扔烂菜叶,骂他拿公款给自己脸上贴金,还有人写信告到国务院,说他乱来。 可耿彦波不怵,他在会上敲着桌子说:“灵石没工业,挖煤是死路。王家大院是文化宝藏,修好了能拉游客,县里才有活路。”他硬是顶着压力拍了板,开始修。工程一开工,他就盯着细节,材料得按老样子来,工人偷懒用新砖他不干,木雕的花纹改一点他都发火。几年下来,他晒得黑不溜秋,手也磨得全是茧,但王家大院慢慢有了模样。 修王家大院不是闹着玩的,钱是个大问题。5000万的预算对灵石县来说是天文数字,县里财政本来就捉襟见肘,只能东拼西凑。耿彦波跑省里要钱、拉投资,还得应付检查组的盘问。老百姓不理解,觉得这钱不如修路铺桥,反对声一波接一波。有人举报到国务院,说他滥用职权,上面还派人下来查过几次。 工程本身也不轻松,王家大院是清代老宅,砖雕、石雕、木雕都得按原样修,工艺复杂,工人没经验,进度慢得要命。有时候材料运不进来,工地停工好几天。耿彦波硬扛着,盯着每块砖每根梁,确保修出来的不是新房子,而是老院子的魂。2000年,修缮终于完工,总共花了2888万,比预计少了不少,可那时候旅游还没起来,效果没啥人看得到。 2000年修好后,王家大院看着是气派了,高家崖、红门堡的砖雕、石雕精得让人挑不出毛病,123座院落、1118间房子整整齐齐。可当时灵石县没啥旅游基础,游客稀稀拉拉,钱也没见着。耿彦波那年调到榆次当市委书记,走的时候还有人骂他是败家子,甚至在政府门口放花圈讽刺他。 转机在2006年,王家大院评上国家4A级景区,游客开始多了起来。到了2023年,这地方彻底火了,年游客量几百万,旅游收入超20亿。县里酒店、饭馆、小摊贩多得数不过来,路修宽了,楼盖高了,老百姓腰包也鼓了。当年反对的人傻眼了,有人直说:“早知道该给耿县长磕个头。”王家大院不光救了灵石的经济,还保住了老祖宗的文化根。
1993年,耿彦波刚成为山西灵石县的县长,就公然耍“官威”!非要花5000万修个
阳光少年万德努
2025-05-21 19:59:23
0
阅读:173
浅子默
逢耿必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