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赵其昌在定陵旁边转,偶然发现一个圆洞,撬开后发出一声闷响,从洞中喷射

晨曦微尘 2025-05-21 16:21:27

1956年,赵其昌在定陵旁边转,偶然发现一个圆洞,撬开后发出一声闷响,从洞中喷射出一股黑色的浓烟,紧接着是一阵怪叫。 1956年的春天,北京昌平天寿山脚下还带着料峭寒意,一支考古队正围着十三陵来回转悠。 领头的年轻人叫赵其昌,他手里攥着发黄的老地图,鞋底沾满黄泥,上面给的任务是给明长陵做勘察,可他们在长陵兜兜转转大半年,愣是连地宫入口的影儿都没摸着。 这天中午,赵其昌转到定陵宝城根底下歇脚,城墙根儿几块青砖塌了个窟窿,野草从砖缝里钻出来,在风里直晃悠。 他眯着眼往窟窿里瞅,突然发现塌陷的砖墙里藏着个半人高的券洞,洞口黑黢黢的像是能通到地底下。 但奇怪的是,十三陵的城墙都是糯米灰浆砌的,几百年风吹雨打都牢靠得很,怎么偏偏这儿塌出个洞? 考古队连夜打报告请示,没等批复就架起了探照灯,48斤重的城砖码得严丝合缝,可拿铁钎子一撬就松动了,敢情这堵墙压根没使灰浆,砖块全是干摆的。 大伙儿跟抽积木似的一块块往外薅砖,刚掏开个脸盆大的口子,地底下突然"扑"地窜出一股黑烟。 那烟跟墨汁似的泼出来,眨眼功夫就把探照灯的光给吞了,有个戴眼镜的队员躲慢了半步,镜片上立马蒙了层白霜,拿袖子擦半天才看清人。 黑烟里还裹着"呜呜"的怪声,活像老北风钻门缝,几个胆小的民工扔了铁锹就往山下跑,边跑边喊"皇陵显灵了"。 他蹲在墙根底下拿手电往洞里照,黑烟早散成了青雾,飘飘忽忽笼在头顶上。 他心想这八成是地宫憋了三百多年的浊气,明朝那会儿下葬时封得严实,烂木头烂绸子沤出的霉味儿全攒在里头了。 后来他们临时从化工厂借来防毒面具,套在头上闷得人直冒汗,他打头阵钻进洞口,手电光扫过之处全是湿漉漉的青砖。 往前摸了几十步,冷不丁撞见两尊石兽脑袋,眼珠子有茶碗大,獠牙龇得老长。 后头跟着的人吓得直往后缩,他拿铁钎敲了敲才发现是雕在石门上的铺首,汉白玉门扇三米多高,上头八十一颗鎏金门钉在雾气里泛着幽光。 门从里头顶得死紧,七八个壮汉使蛮劲推了半天纹丝不动,后来还是队里老石匠看出门道:门缝底下斜卡着根石条,这叫"自来石",专门防盗墓的。 于是,大伙儿拿钢筋弯了个铁钩,顺着门缝慢慢探进去,勾住石条轻轻往上一提。 石门开了条缝时,门梁上突然掉下个东西,正砸在赵其昌脚跟前,一看竟是把二尺来长的"石剑",其实是水汽常年凝结的钟乳石。 地宫里头阴得透骨,手电光扫过前殿满地烂木板,踩上去"嘎吱"响。 中殿摆着三个白玉宝座,前头的大瓷缸里凝着半缸黄蜡,当年点的长明灯早灭了火。 最瘆人的是后殿那三口朱漆棺椁,漆皮褪得斑斑驳驳,可楠木愣是没烂透。 开棺那会儿,防毒面具都挡不住那股子陈年老霉味,万历皇帝的龙袍早化成灰了,金丝翼善冠倒是亮堂堂的,上头五百多根金丝细得跟头发似的。 二十六口陪葬箱子开箱时,在场的人全都傻了眼,六百多件丝绸衣裳叠得齐齐整整,绣着龙凤的料子摸着比云彩还软和。 可这好光景没撑过三天,那些在暗无天日的地宫里待了三百年的宝贝,一见着阳光就开始发黑变脆。 最可惜的是孝靖皇后的百子衣,上头金线绣的一百个胖娃娃活灵活现,结果让苏联专家喷了层化学药水,转眼就碎成了渣。 此事发生后,周总理亲自批了文件,往后皇陵一律不准主动开挖。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发掘明定陵纪实》 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三五专项规划》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定陵发掘报告》(1959年)

0 阅读:64

猜你喜欢

晨曦微尘

晨曦微尘

晨曦微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