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与一座城的共生传奇 礼泉泔河 泔河,发源于永寿县北麓罐罐沟,如一条碧色绸带纵贯礼泉全境。全长81公里的河道切割黄土台塬,串联起三岔河、小河等12条支流,在烽火镇与泾河交汇,形成关中平原北缘的“水文十字路口”。河床平均比降千分之一点二的缓坡走势,造就了独特的阶梯式河谷地貌——上游杨家河段嶙峋如刀削,中游泔河水库碧波万顷,下游泾泔交汇处湿地绵延20里。卫星遥感数据显示,这条流域面积达678平方公里的河流,滋养着礼泉县百分之五十二的耕地,堪称“黄土旱塬的绿色命脉”。 泔河是秦汉水利活化石,河岸台地的汉代陶窑遗址群,印证着两千年前的农耕盛景。北魏《水经注》载“甘谷水绕陵而生”,唐时因毗邻昭陵,河道成为皇家祭祀水道。现存的龙泉亭唐碑,刻有“一勺甘泉润九塬”诗句,见证泔河作为“礼泉八景”之首的辉煌。 泔河是红色水利丰碑,1958年,三万民众肩挑手扛筑起泔河水库(今醴泉湖),这座库容4800万立方米的“关中水塔”,与34公里泔惠渠共同改写旱塬命运。水利志记载:工程历时两年,消耗土方量相当于建造10座大明宫,使粮食亩产从60公斤跃升至400公斤,成就“礼泉粮仓”美誉。 泔河是生态觉醒之路,21世纪以来,通过退耕还林3.2万亩、建设生态护岸45公里,流域植被覆盖率从28%提升至65%。2021年启动的“泔河生态廊道”工程,将河道打造成集防洪、灌溉、景观于一体的“会呼吸的河流”,吸引200余种鸟类在此栖息。 泔河是农业命脉,泔河灌区覆盖14万亩良田,孕育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礼泉御杏”“小河酥梨”。智能灌溉系统让每滴水利用率达92%,史德镇万亩大棚年供西安市场果蔬超50万吨,成为“关中菜篮子”核心区。泔河是生态屏障,醴泉湖湿地年净化水质2000万吨,湖区PM2.5浓度常年低于35微克/立方米。2023年生态监测显示,这里栖息着黑鹳、中华秋沙鸭等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为“陕西省重要湿地”。泔河是文化基因库,河畔现存明清水利碑刻23通,非遗“泔河夯歌”入选省级文化遗产。每年端午节举办的“龙舟祭河”民俗,重现唐代“龙泉祈雨”场景,吸引数万游客共溯千年水文化。 站在无人机视角俯瞰,泔河正书写新时代传奇!泔河是智慧河流,河床埋设的200个物联网传感器,实时回传水质、流量数据,AI系统自动调节水库泄洪量; 泔河是零碳样板,沿岸10公里光伏堤坝年发电量达800万度,为抽灌系统提供绿色动力;泔河是生态经济带,黄土峡谷漂流、湿地自然学校、汉代陶艺工坊串联成链,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从秦汉先民开渠引水的智慧,到当代数字治水的创新,泔河始终是礼泉发展的底色。她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流淌在50万礼泉人血脉中的精神图腾!当夕阳将醴泉湖染成金色,那波光中闪烁的,既是黄土高原的千年记忆,更是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
长安区和航天基地区政合一了。这不是西安第一次实行开发区和行政区合体了,2023年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