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洪学智妻子张文带领解放军同志来到阳曲县寻找因战乱寄养的女儿。十多天搜

提莫说热点 2025-05-20 17:54:11

1951年,洪学智妻子张文带领解放军同志来到阳曲县寻找因战乱寄养的女儿。十多天搜寻无果后,她在一户老乡家歇脚。交谈中,妇人惊呼:你要找得就是我!当年就是你把孩子留给了我呀!张文激动追问女儿下落,却不料妇女却说:孩子......她,已经不在我家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华北大地硝烟弥漫。 洪学智与妻子张文接到组织命令,前往敌占区执行秘密任务。 这对革命伴侣在山西境内奔波时,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 女婴生得白净可爱,尤其那双明亮的眼睛格外惹人喜爱。 但战火中的父母哪有安稳日子,襁褓中的婴儿跟着队伍东奔西走,常在枪炮声中惊醒啼哭。 1939年深秋,队伍执行紧急转移任务。 夜幕笼罩下的山路上,上百人的队伍屏息潜行。 张文怀里的孩子突然放声大哭,在寂静的旷野里格外刺耳。 眼看要穿越日军重兵把守的铁路线,洪学智当机立断将孩子托付给路边农户。 这对老实巴交的农民夫妻听说是红军的骨血,二话不说接过孩子。 队伍撤离时,张文只记得月光下那间土坯房的轮廓。 农户老李家确实尽心照料,可那年头连大人都吃不饱。 没有奶水的日子,两口子抱着孩子挨家讨米汤。 村里人知道是红军后代,这家凑半碗糊糊,那家匀口面汤。 可饥荒越来越严重,老李媳妇哭着把孩子转送给三十里外有奶山羊的王家。 后来听说王家也撑不住,孩子又转到教书先生家。 最后是阳曲县北坡村的王有福夫妇,硬是从牙缝里省出粮食,供孩子读到高小。 转眼到了1951年,已在东北军区任职的张文终于腾出手寻女。 她凭着模糊记忆找到山西省政府,时任省委书记陶鲁笳亲自督办。 查阅当年行军路线档案时,工作人员发现阳曲县北寨乡在抗战期间有收养"红孩儿"的记载。 张文带着工作组挨村走访,双脚磨出血泡仍坚持排查。 那天晌午,张文在老乡家歇脚喝水。 院里老妇人听他们打听十二年前的事,突然拍着大腿喊起来:"你们找的莫不是王有福家那个闺女?" 原来当年转送孩子的农户都记得这事,北坡村的老辈人都知道王家养着个"队伍上来的娃"。 工作组赶到时,十五岁的姑娘正在院门口搓麻绳,眉眼间依稀透着张文年轻时的模样。 王家夫妇抹着眼泪说:"孩子跟着我们吃了不少苦,但书没少念,还参加了村里的扫盲班。" 张文看着女儿红润的脸庞,知道这是遇上好人家了。 王有福抽着旱烟说:"当年收留孩子的乡亲们都说,帮队伍养娃是积德的事。现在你们来认亲,我们高兴还来不及。" 临别时,张文把军区地址留给王家,两家人从此当亲戚走动。 此时在朝鲜前线的洪学智收到家书,得知女儿平安找回,激动得整宿没睡。 后来他指挥部队打赢多次战役,1953年凯旋时终于见到亭亭玉立的女儿。 这段传奇经历还被收录在《开国将军回忆录》中,档案馆至今保存着当年寻亲工作的原始记录,这段寄养传承的是所有人温情。 参考资料: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阳曲县志》 福建党史月刊——《洪学智夫妇寻女记》 道客巴巴---千里寻爱女(洪学智夫妇轶事)刘卫东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