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开国大将粟裕去世,妻子楚青按照他的遗愿,首先来到了南京。不曾想,在南京她却遭到了粟裕曾经老部下的轻视,这令开国中将王必成火冒三丈,直接发飙怒骂道:“你敢不去试一试!”
1984年在寂静的医院里,一位高大的老人静静地坐在床边。他就是中国解放军的名将——粟裕。
多年前,在一次战斗中,粟裕身负重伤,一块炮弹残骸深深嵌入他的脑部,虽然手术将其取出,但留下的伤痛却成为了他日常的困扰。
头疼难忍成了他生活中的常客,时常让他痛苦不堪。
然而,尽管病痛缠身,粟裕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他的痛苦,也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过分的要求。
他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默默地承受着身体上的煎熬。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新中国的建立是所有革命者共同的事业,个人的痛苦与牺牲与这个伟大事业相比微不足道。
每当头痛袭来,粟裕总是默默地闭上眼睛,用意志力压制住痛楚,不让任何人看到他的软弱和无助。
他知道,国家和人民需要坚强的领袖和战士,他选择了默默承受,选择了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对事业的无私奉献。
粟裕终其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
病床旁,医生们黯然神色,明白将军情况渐趋不妙。然而,将军粟裕在人生最后时刻特意交代妻子楚青。
“我希望你在我离去后,能替我完成最后的心愿。”粟裕将军的话语渐渐变得斟字酌句,“我不愿有繁复的告别仪式,也不需要隆重的追悼会。
只需简单地将我火化,然后将我的骨灰撒向祖国大地。我想要与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作伴。”
将军离世后,而妻子楚青恪守着承诺。她没有向外界透露粟裕将军的遗愿,只是默默地将粟裕将军的骨灰分装成几份,带着最诚挚的敬意,前往江苏、山东、河南等地。
王必成曾经与粟裕大将并肩作战。当他得知粟裕大将不幸离世的消息时,他的内心深感悲痛,但他的第一反应却是要飞往北京参加追悼会。
然而,他在楚青同志处得知了粟裕大将的遗愿,王放弃了去北京的念头,决定留在南京,为粟裕大将设立一座简朴而庄严的灵堂,以示对这位老首长的尊敬和追思。
王必成亲手布置了灵堂,悉心安放着粟裕大将的遗照和军装,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那段战友情谊和对这位将军的怀念。
他邀请了曾经与粟裕大将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前来参与这份特殊的纪念,共同缅怀这位不朽的战友。
而就在这时,楚青同志抵达了南京机场。当她得知王必成在南京为粟裕大将设立了灵堂,她倍感感动。
楚青站在黯淡的南京大地上,抚摸着丈夫粟裕的骨灰,眼中泛着悲伤的泪光。将骨灰撒向了南京的土地上。
楚青身旁是一群老干部,他们沉默着,似乎无法用言语表达对这位战友的敬意与怀念。
几天后,离别的日子渐近,楚青准备离开这片承载着无数英灵的土地。王必成是第一个站出来表示要为她送行的人,其他干部也纷纷表示愿意陪同。
然而,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张文碧的干部脸上露出了难色,声称接到了上级的安排,需要参加学习,或许无法亲自送行。
这个瞬间,气氛仿佛凝固了。然而,王必成却怒目圆睁,他一把揪住了张文碧的胳膊。
怒不可遏地斥责道:“你敢不去试试!没有咱们粟裕老首长,哪儿还有你张文碧的今天!做人不能忘本!”
张文碧被王必成的声音吓得差点踉跄,他本想解释,但那句话却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突然明白,这不仅是送行的问题,更是对历史和责任的追忆。
几十年前,粟裕老首长的英明决策让他们脱离了险境,让张文碧有了今天的机会。
而现在,在粟裕去世之际,他却因为一时之忙碌而无法亲自送行,这份遗憾和不安涌上心头。
张文碧默然地看着王必成离开,然后他毅然决定:即使上级有安排,他也会争取时间,无论如何,他都要为楚青送行,为那位让他拥有今天一切的英雄送别。
于是,在离别的日子,当楚青转身准备离开南京时,她看到了一个身穿制服的干部在远处飞奔而来,是张文碧。
他喘着气,脸上是坚定和认真:“楚姐,我抽出了时间,我一定要为您送行。”
楚青泪如泉涌,她知道,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送行,更是对那段历史岁月和珍贵友谊的珍视。
鑫龙
人民共和国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