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陕西农民谭福全带着3个孩子去池河里淘金,突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虫子在水底

提莫说热点 2025-05-20 11:08:11

1984年,陕西农民谭福全带着3个孩子去池河里淘金,突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虫子在水底游动,女儿眼疾手快,用沙篓一铲,将虫子捞了上来,大家这才发现,这是一条金色的蚕!不久,一个文物贩子出8000元想要购买。 1985年9月,陕西历史博物馆刚打开大门,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年汉子就攥着木盒冲进接待室。 他黝黑的脸上沾着泥灰,裤腿还带着河水的腥味,这人正是石泉县农民谭福全。 他从怀里掏出个巴掌大的木盒,掀开红布时,工作人员的眼睛都直了,躺在棉絮上的金蚕通体发亮,九节腹纹清晰可见,连尾刺都透着匠人的巧思。 这宝贝是去年冬天谭家人淘金时从池河沙堆里扒拉出来的,那天太阳刚偏西,二闺女谭可春的沙篓里忽然闪过金光。 全家围上来一看,这蚕儿比地里养的活蚕还精神,昂着脑袋像要吐丝,肚皮底下的铜锈却露了馅。 村里老辈人咂摸着说,莫不是古墓里跑出来的陪葬品? 消息传得比山风还快,县领导前脚刚走,后脚就来了个穿皮夹克的外乡人。 这人掏出厚厚一沓钞票往桌上一拍,开口就是八千块,见老谭不吭声又涨到两万。 最悬的是邻村二愣子,趁人不备把金蚕塞嘴里要往肚里吞,亏得老谭媳妇眼疾手快掰开牙关才抢回来。 老谭心里明白,这东西留在家里准要招祸。揣着借来的五十块路费,他连夜搭班车往省城赶。 博物馆专家拿着放大镜端详半天,连声说这可是汉代鎏金铜蚕。 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工匠把金箔化成水银金泥,一遍遍涂在铜蚕上烘烤,汞蒸发后金箔就牢牢贴在铜胎上。 这种鎏金工艺在战国就有了,但存世的鎏金蚕全国就这么一只。 有本《石泉县志》里写得明白,西汉时这儿漫山遍野都是桑田,官办的织坊养着几千号工匠。 汉武帝那会儿给养蚕大户发鎏金铜蚕当奖状,既显尊贵又图吉利。 这蚕儿就是顺着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波斯商人拿它当通关文牒都不稀奇。 专家捧着铜蚕的手直哆嗦,说当年齐桓公墓里挖出几十筐金蚕的记载,学界吵了上千年真假。 如今这鎏金蚕出土,算是给史书盖了红章。 更绝的是蚕身尺寸,5.6厘米正合汉制五分,连吐丝姿态都照着《齐民要术》里说的“三眼蚕”来雕。 博物馆给老谭发了七十块奖金,又添了三十块路费。 返乡路上,老谭摸着兜里仿制的铜蚕模型,想起小时候听过的古话:金蚕护宅,丝路通财。 如今这鎏金蚕在博物馆安了家,每天被成千上万人围着看,倒比埋在地里更对得起老祖宗的手艺。 二十多年过去,石泉县的桑树还是绿油油的。 游客们逛完蚕桑博物馆,总爱在文创店买只鎏金蚕钥匙扣。 这铜蚕的故事被写进中学课本,连外国元首来访都要在展柜前合个影。 只有池河水还和从前一样清,映着养蚕人家新盖的砖瓦房,晃悠悠地流向汉江。 信息来源: 陕西省文物局官网《鎏金铜蚕保护研究报告》 石泉县人民政府《池河镇志·文物发现篇》

0 阅读:3707

评论列表

古道

古道

10
2025-05-20 20:30

二愣子把金蚕往肚里吞,说是愣也不愣,精的狠,又蠢又坏。

猜你喜欢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