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29日,天津永利碱厂实验室里,一位穿灰布长衫的工程师将最后一勺红色

静赏秋月意韵绵 2025-05-18 15:20:21

1937年7月29日,天津永利碱厂实验室里,一位穿灰布长衫的工程师将最后一勺红色粉末倒入反应炉。而在北平方向却传来震耳欲聋的。 信源:《侯德榜工作笔记》、《化学工程新闻》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彼时的中国风雨飘摇,列强环伺,而在实验室中。 有一位不拿枪、不握剑的知识分子,正以自己的方式,谱写着一曲壮烈的家国颂歌。他叫侯德榜,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东方制碱之父”。 侯德榜出身于福建闽侯,自幼聪慧过人,1912年考入清华学堂,赴美深造,获得加州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他拒绝高薪诱惑,毅然回国投身祖国工业建设。 1926年,他在天津主持筹建永利碱厂,并创造性地提出“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德国、日本对中国碱业技术的垄断。 他所研制出的红色粉末,是制碱过程中关键的中间产物,稳定、成本低、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好景不长。1937年,日军侵华如狼似虎,天津沦陷。 身为化学界泰斗,日军多次派人登门“邀请”侯德榜出山,要求他帮助日军修复被炸毁的永利碱厂,以恢复生产,为日本军需提供化工原料。 日军态度起初是软的。提出可授予高位厚禄,甚至承诺让他担任“伪华北经济总顾问”。侯德榜面色冷峻,不为所动。 敌人并未罢休,继而软硬兼施。眼见威逼利诱无效,日军威胁称若再拒绝,将杀害其家人并焚毁全家老宅。 在亲人安危与民族气节之间,侯德榜做出一个艰难但果敢的决定——假意接受日军条件。 1938年春,侯德榜被迫“主持”重建天津碱厂。他每天进出工地,检查设备,调度工人,甚至亲自下车间指导操作,日军对此欣喜若狂,认为“终于驯服了这条华人老龙”。 然而,他们全然不知道,这位沉默寡言、表面顺从的科学家,正在酝酿一场毁灭性的反击。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傍晚,工地即将进行一次试产操作。日军高级军官、工程督导悉数到场,准备见证侯德榜“忠诚服务大东亚共荣”的成果。 反应炉轰鸣开启,侯德榜缓缓走上平台,将最后一勺象征核心反应的红色粉末,慎重地倒入炉口。 “开始升温!”他冷静地下令,眼中却是一抹决绝的锋光。 没人知道,他早已悄悄更改了反应炉的参数设定。温度、压力、进料速度,一切都精确地引向一场无法挽回的链式爆炸。 十分钟后,北平方向传来第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巨响,接着是第二声、第三声。整个碱厂顷刻间陷入火海,价值百万日元的进口设备化为灰烬,日军惊慌逃窜。 而侯德榜,趁乱脱身,穿过工地废墟,换上便装,悄然消失于黑夜之中。 他辗转南下,投身重庆大后方,继续主持中国化工建设,并将手中所有“侯氏制碱法”的专利技术无偿公开,供全国抗战需要使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侯德榜已年过半百,却依旧鞠躬尽瘁。他拒绝一切物质奖励,将毕生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整理成册,捐献给国家,作为化学工业的基础教材。 1950年代,苏联化工专家来华交流,参观中国第一批国营碱厂,看到“侯氏制碱法”手册时,惊得目瞪口呆:“这该存进金库才对,你们竟当作教材在讲?” “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侯德榜淡然答道,“它该为人民服务。” 他一生未曾入党,却深得毛主席与周总理敬重。周恩来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侯德榜同志,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与脊梁。” 晚年的侯德榜生活简朴,住在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常对学生说:“科学家要像磷一样,默默燃烧,照亮别人。” 他拒绝将技术成果出售海外,坚信“民族工业必须自强”。他曾说过一句令人动容的话:“一个民族若连化学工业都依赖他人,那连盐都吃不起。”

0 阅读:73

猜你喜欢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