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没有点人性?”陕西咸阳,一对盲人夫妻抱孩子步行回家,突然之间,妻子感觉有人

子焓 2025-05-17 23:36:28

“还有没有点人性?”陕西咸阳,一对盲人夫妻抱孩子步行回家,突然之间,妻子感觉有人翻她口袋,下一秒,就发现手机被偷了!妻子:是一部iPhone11,是之前一个好心人赠送的用的!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调查,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网友:盗亦有道,这小偷没人性,必须严惩! 2025年4月7日晚8点,陕西咸阳民生路的路灯在春风中摇晃,32岁的刘敏牵着丈夫陈立的手,怀里抱着1岁的女儿,沿着盲道缓缓前行。 作为先天性视障者,她早已记住了这条回家路的每一处地砖纹路,却没料到,黑暗中一双罪恶的手正悄然靠近。 刘敏感觉到卫衣口袋被轻轻扯动时,正准备给女儿调整襁褓。,她下意识去摸口袋,iPhone11手机不翼而飞。 “老公,手机被偷了!”她的惊呼在安静的街道上回荡。 陈立微弱的视力只能捕捉到模糊的人影,他朝着大概方向大喊:“抓小偷!”但脚步声很快消失在夜色里。 这台手机对这个特殊家庭意义非凡,2022年冬天,一位匿名好心人在公益平台看到刘敏用按键手机艰难打字的视频,特意邮寄了这部iPhone11。 手机里存着女儿的满月照、盲文学习资料,还有夫妻二人经营的盲人按摩店预约信息。 “我们靠它接单,靠它和外界联系。”刘敏摸索着报警电话,指尖在屏幕上颤抖。 咸阳市公安局秦都分局接到报警后,迅速调取沿线监控,画面显示,嫌疑人是名穿灰色卫衣的男子,在靠近盲道时突然加速,1.7秒内完成扒窃,全程避开监控死角。 “这是典型的职业化扒手。”刑侦大队队长王刚注意到,嫌疑人对盲道位置和视障者行动规律异常熟悉。 案件细节在“咸阳身边事”抖音号曝光后,300万网友涌入评论区。 热评第一是位视障人士的留言:“我们走盲道时,以为脚下是安全的路,没想到头顶还有人盯着我们的口袋。” 更多网友翻出“盗亦有道”的古训:春秋时期盗跖“三不盗”原则中,“残疾孤弱不盗”位列首位,而现代刑法也明确“盗窃残疾人财物”可从重处罚。 4月9日,警方通过轨迹分析锁定嫌疑人李某,这个有7次盗窃前科的惯犯,在审讯室里满不在乎:“看他们看不见,下手方便。”直到民警播放刘敏在派出所录制的音频:“我女儿发烧时,都是用这个手机叫的救护车……”李某的眼神第一次出现波动。 4月12日凌晨,民警在李某住所找回仍在充电的iPhone11,当刘敏摸到手机背面熟悉的防滑贴时,泪水滴在Home键上:“谢谢,谢谢你们……” 而此时,一场自发的公益接力已在咸阳展开:盲人协会送来备用手机,科技公司捐赠了带语音导航的智能设备,甚至有志愿者提出定期陪同他们出行。 2019年成都曾发生过类似案件:聋哑人夫妇的助听器被偷,导致丈夫错过医院急救电话,该案中,嫌疑人因盗窃特殊群体财物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比普通盗窃案量刑加重40%。 对比本案,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原则一以贯之,但社会反应更为激烈——某公益组织调查显示,83%的受访者认为“盗窃视障者财物是对文明底线的挑战”。 历史长河中,“不欺弱小”始终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 宋代《袁氏世范》强调“窃盗之罪,始于贪小利而无忌惮”,明代《警世通言》更有“义盗”故事,主人公宁饿毙不盗盲人财物。 这种对弱者的尊重,本质是文明社会的集体共识,而李某的行为,正是对这种共识的公然践踏。 根据《刑法》第264条,普通扒窃罪量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明确:“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可从重处罚。 从民事责任角度,《残疾人保障法》第59条规定:“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刘敏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李某赔偿手机价值及精神损害。 虽然司法实践中精神损害赔偿在盗窃案中较少支持,但本案的社会影响可能推动相关司法解释的完善。 2024年6月,秦都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李某因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10个月,罚金8000元。 当判决书送达看守所时,李某盯着“盗窃视障人士财物”的加重情节,终于埋下了头。 而刘敏夫妇的生活已逐渐回归正轨,新手机的语音导航里,多了志愿者们录制的“前方50米有台阶”“右侧有障碍物”等贴心提示。 这场看似普通的盗窃案,照见了社会文明的多面性,既有李某之流对道德底线的漠视,也有警方雷霆出击的正义守护,更有无数陌生人的温暖接力。 在盲道砖的凹凸纹路里,在智能手机的语音播报中,这个案件留下的启示清晰可见,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是丈量文明的标尺。 当我们为刘敏夫妇追回手机时,我们真正捍卫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明基因。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真实事件整理评述,无不良引导,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齐鲁晚报,果然视频

0 阅读:32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