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河南一男子家中祖传圣旨,被文物局专家“借”走26年,男子多次讨要却被拒绝,专家:已经捐赠给国家。男子一怒之下将文物局告上法庭。 信源:环球网——2015-10-22《河南村民状告文物部门:霸占我家传圣旨》 1985年盛夏,河南省南阳市的李家村,三代同堂的李顺和正在自家老宅翻修房梁。正当他撬开一个老旧暗格时,意外发现了一只包裹严密的红布卷。 打开一看,赫然是一道黄绫包裹、龙纹缠绕、落有朱红印章的圣旨。字迹清晰,纹饰精美,一看就非凡品。 这道圣旨是清朝嘉庆年间由皇帝颁发,内容为褒奖李顺和高祖在某次边疆战役中立下军功,特封“振威将军”。 圣旨保存完好,字体龙飞凤舞,织绣讲究。李家老辈人口口相传此物是“祖上功臣遗物”,但因动荡年代,一直秘藏未敢示人。 李顺和激动万分,认为这不仅是祖先荣耀的见证,更是李家家风传承的象征。村里也炸了锅,消息传到了县里,再到了市里。 不到三天,南阳市文物局的几名专家便登门而至,声称要对这件“重要文物”进行鉴定和保护。 文物局专家检查后确认,这是一道罕见的清代实物圣旨,历史价值极高,极具研究与展示意义。 专家语重心长地对李顺和说:“此物若长期存于民间,一旦受潮、失窃或损毁,便是国家文化的一大损失。 你把它交给我们,我们先带回去保管和鉴定,以后可供展出,算是你对国家文化的一份贡献。” 李顺和一开始犹豫,但文物局的人再三保证:“只是借走,鉴定和登记完毕后归还你家,我们会出具借收凭证。” 最终,他抱着对政府的信任,将圣旨交了出去,签下了一份简单的借收协议。 圣旨就此被“借”走,但从那一刻起,李顺和一家噩梦也悄然开始。 几年过去了,李顺和几次前往文物局想取回圣旨,文物局工作人员却一再推诿。有时候说“还在鉴定”。 有时候说“展出周期未结束”,甚至有人含糊其辞:“这种文物还是交给国家妥善保管更合适。” 1990年代,李顺和又去过三次,文物局换了主任,但态度依旧冷淡。有一次他拿出当年的借收凭证,对方竟说:“文件没盖章,不具备法律效力。” 李顺和心中疑窦丛生,他开始担心那圣旨早已不在南阳,或者出了什么事。 于是他向省文物局、市档案馆查询,却一无所获。有人私下告诉他:“听说那圣旨早在1995年就被文物局‘无偿捐赠’给国家博物馆了。” 这犹如晴天霹雳,李顺和简直不敢相信。他从未签署过任何捐赠协议,更未授权别人代为捐赠。自己明明只是“借出”一件祖传遗物,为何一纸“捐赠”就把它变成国家的了? 他几次写信反映情况,到信访办、人大代表那儿求助,都如石沉大海。一次,他甚至拦下正在参观的省文化厅领导,试图当面陈情,结果被当作“刁民”驱赶。 李顺和最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南阳市文物局告上法庭,要求归还圣旨或依法赔偿。 这起案件在当地引发了不小的轰动。法院立案初期,压力巨大。被告是政府单位,很多人都劝李顺和“算了”,但他一句话斩钉截铁:“这是我李家的血脉荣光,不能就这么没了。” 开庭当天,原被告双方对簿公堂。文物局方面的辩护理由是:“文物一经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依法属于国家所有,李家无权索回。”并出示了一份1995年的“捐赠协议”,落款是“李顺和”。 李顺和一看,当场惊呼:“这不是我写的字!我从未捐赠过!”他甚至当庭请求笔迹鉴定,法院应允。 一月后结果出炉:该份“捐赠协议”上的签名确实并非李顺和本人笔迹,极有可能是伪造。这一结果让整个案件陡然翻盘。 法院认为,原告将圣旨借出,文物局作为专业机构应当尽到妥善保管、及时归还或正式协商征收手续的义务,而非擅自作主将其转交他馆。 最终,法院判决文物局须归还圣旨原件,或在无能力归还的情况下,依法给予等值文物或金钱补偿,并公开道歉。 2011年,李顺和终于收到了国家博物馆寄来的正式文件,承认该圣旨系由南阳市文物局擅自捐赠,李顺和本人从未签署同意。
1985年,河南一男子家中祖传圣旨,被文物局专家“借”走26年,男子多次讨要却被
柳烟绕古堤
2025-05-17 19:04:3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