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36年,一个考生参加殿试,用篮子装了36个饽饽进考场,直到把饽饽吃完才交卷。

底层史观吖 2025-05-17 14:10:31

康熙36年,一个考生参加殿试,用篮子装了36个饽饽进考场,直到把饽饽吃完才交卷。未曾想,就是这样一个另类,竟然成为康熙帝钦点的状元。

众所周知,科举考试是古代“寒门出贵子”最大的捷径。

从隋朝到清朝,一直都备受大家的追崇。

当然,科举考试之外也走出了不少的文人志士。

但不得不提的是,科举确实为国家的人才储备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很多人也许只知道科举考试难于上青天。

但却鲜少有人知道他其中真正的细节。

其实科举共分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在各省进行,通过者成为举人。

而会试在京城举行,通过的人叫贡士。

最后才是由皇帝真正支持的殿试,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而其余通过的人则是进士。

经过层层的选拔,能够成为状元的,绝对能被称为“人中龙凤”。

回顾历史上的状元,有一人实在是让人记忆深刻。

他就是清朝被称为“饽饽状元”的李蟠。

可能有人看到饽饽,会深奥地认为一定是格外有才的意思。

但事实就是馒头的字面意思。

状元与馒头,这实在是让人无法联想到一起。

令人更加惊愕的是,那还不是一个馒头,而是整整36个。

走进他的故事,简直让人又佩服又忍不住想发笑。

李蟠出生在书香世家,祖父李向阳就曾是举人,父亲也是妥妥的读书人。

在家庭的熏陶下,李蟠自小便格外好学。

无论是什么,他总是抱着一颗想要探索的心。

也正是这样,才让他养成了爱钻研、爱读书的好习惯。

顺治十六年,李蟠第一次参加乡试,便成为举人。

这次的成功就像是打开了他的任督二脉。

李蟠的学习劲头更加高涨,整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读书学习。

直到康熙十六年,李蟠再下一城,考中贡士。

要知道,这在当时整个江苏徐州户部山地区,已经算是不小的成就。

可李蟠还是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很快,他便走上了殿试的道路。

应该有不少人知道,殿试期间所有的考试是需要进入小单间的。

每个单间只有笔墨纸砚与桌子凳子。

因为考试时间需要一连几天,中间一般不能离开座位。

所有大家上考场一般被带着饼干、果干等食物饱腹。

与这些食物不同,李蟠直接拎着整整36个大馒头走上了考场。

这样的行为将所有的考生,甚至是考官都惊呆。

但毕竟是食物,考官也没有理由拦下。

其实并非李蟠没有钱买饼干果脯。

而是他的饭量实在是太大,馒头才是真正能让他饱腹的食物。

转眼间考试开始,所有考生奋笔疾书。

只有李蟠坐定不动,盯着考题反复查看。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终于动笔。

不久之后,考生开始陆续交卷,最终竟然只剩下李蟠一个人。

看着他一手啃着馒头,一手奋笔疾书,考官实在是不忍心提醒他。

直到第二天的晚上,考官才上前催促。

在李蟠一番真诚的请求下,考官不仅没有再催促,而且为他送来了几支蜡烛。

在最后即将考试截止的时候,馒头恰好吃完。

李蟠也把笔放下,将试卷提交上去。

紧接着试卷被呈到了皇帝面前。

一番查看后,皇帝从旁人的口中得知考场上怒吃几十个馒头的考生。

出于好奇再次翻开了他的卷子。

只一眼,瞬间让康熙皇帝眼前一亮。

李蟠对于治水的考题回答的非常有深度,从分析问题到发表见解,颇具风采。

果然不出所料,放榜的时候李蟠成为当之无愧的状元。

这件事情很快传开,大家在称赞他的同时,纷纷趣谈吃馒头的考场之事。

虽然在大家的眼中,馒头好像比考中还要有趣。

但李蟠非常清楚自己一定要为苍生做贡献。

不久后,他便成为翰林院修撰,进入国史馆。

短短两年的时间,他直接成为顺天府乡试考场的考官。

此后的李蟠,一直为朝廷卖力,直到隐居不问世事。

1705年,康熙南巡经过李蟠的住所,还曾亲自前去探望老臣。

单单从这一点上,足以见得他的才华与曾经为朝廷做出的重大贡献!

0 阅读:60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