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保护了20年湟鱼,现在泛滥成灾,为何无人敢吃?生活在青海湖附近的70岁的老人

运赛过去 2025-05-17 00:02:22

青海保护了20年湟鱼,现在泛滥成灾,为何无人敢吃?生活在青海湖附近的70岁的老人说:整个青海湖90%以上都是湟鱼,为什么湟鱼还是“牢底坐穿”鱼? 青海湖,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藏着一种特别的鱼——湟鱼。20多年前,它差点从湖里消失,可如今却多到泛滥成灾,成了湖里的“霸主”。按理说,鱼多了该是好事,可奇怪的是,周围的人却没人敢动它一口。数量多到炸裂,为啥还是碰不得? 湟鱼,学名叫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独有的鱼种。别看它名字普通,它可是湖里生态链的“大佬”。这家伙适应了高原的冷和高盐环境,长得慢,寿命还不短。过去,当地藏族老乡靠它填肚子,日子过得也算凑合。可湟鱼不只是吃的,它还是青海湖生态平衡的关键。没有它,水鸟没食儿吃,水质也得跟着遭殃。所以,保护湟鱼不是小事,是保住整个湖的大事。 回想20多年前,湟鱼的日子可不好过。上世纪70年代,乱捕滥捞加上污染,湟鱼数量跟坐滑梯似的往下掉,眼瞅着就要灭绝了。政府一看这不行,赶紧出手。从90年代开始,封湖育鱼、人工放流,啥招都使上了。慢慢地,湟鱼熬过来了,数量蹭蹭往上涨。 据说现在青海湖的鱼,90%以上都是湟鱼,多到有些地方都挤不下了。这20年的苦功夫,总算没白费,湟鱼从“快没了”变成了“多得烦”。鱼多了,按说该开吃了,可现实却让人犯嘀咕。为啥没人敢碰湟鱼?头一条,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法律盯着呢。逮一条吃一条,罚款不说,搞不好还得蹲号子,谁敢拿自己前程开玩笑?再说了,湟鱼肉质粗,味道一般,吃过的人都说不如市场上那些鱼好吃。以前没啥吃的还能凑合,现在生活好了,谁还稀罕这口啊?所以,哪怕它多到泛滥,大家也只能干瞪眼。 这20年保护下来,湟鱼是救回来了,可问题也跟着来了。政府花了大价钱,人工繁殖、巡湖执法,样样得烧钱。青海这地方本来就不富裕,这笔账算下来真不轻松。还有,封湖禁渔让不少渔民没了饭碗,生活一下子紧巴起来。有人心里不平衡,觉得鱼多得溢出来了,为啥还不让捞点补贴家用?再加上宣传不到位,老百姓对湟鱼为啥不能吃的理解也参差不齐,保护工作推行起来挺费劲。 那位70岁的老人的话,乍听挺简单,其实挺有嚼头。他说“青海湖90%以上都是湟鱼”,意思是湟鱼多得没法数了。 可“牢底坐穿”鱼是啥意思呢?接地气点说,就是这鱼被法律护得死死的,谁碰谁倒霉,逮了就得坐牢,坐到“牢底都磨穿了”。老人这话既是感慨湟鱼多,也是吐槽保护太严,透着点无奈。这么多鱼就在眼前晃,却只能看不能动,搁谁心里不得有点想法? 湟鱼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在保护和利用之间找平衡。保护是必须的,青海湖的生态不能崩。可鱼都泛滥了,还一点不让用,是不是有点过头了?有人提议,能不能定个量,适度捕捞,既解渔民的急,又不伤生态。可这想法听着简单,做起来难。定多少算合适?谁来管?一不小心过了线,前面20年的努力不就白搭了?所以,这平衡点不好找,得慢慢摸索。 不管咋说,湟鱼保护这20年成绩是实打实的。湖里的生态稳住了,水鸟回来了,水也清了不少。这不光是救了湟鱼,也是给后代留了份大礼。可路还没走完,泛滥的湟鱼咋办,渔民的日子咋过,这些问题还得接着琢磨。保护不是死板地守着,而是得灵活点,让生态和人一块儿过好日子。

0 阅读:1042

评论列表

独角驴

独角驴

4
2025-05-17 02:53

两句屁话来回倒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