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美军战机夜袭我军阵地,我军16岁小兵妙想奇招,没费一枪一炮就将敌机摧毁,美军愤怒派出最先进的战机前来报仇,结果被同样的方式消灭。 1953年的那个冬天,广东惠来县静海镇上空的战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密集。夜色中,一个年轻的身影在雷达站内来回踱步,他叫王明(文中人物基于历史真实雷达兵形象),刚满18岁,是雷达兵361营二连最年轻的一名技术员。 "又来了!"王明盯着雷达屏幕上的光点,脸色凝重。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发现美军侦察机闯入我国领空了。 回想1952年4月,当中南军区防空司令部派遣他们来到这片海边建设雷达站时,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那时的中国空军主力被调往朝鲜战场,东南沿海的防空几乎成了一片空白。美军看准这个机会,频繁派侦察机深入我国腹地,肆无忌惮地进行军事侦查。 "我们的家底实在太薄了。"连长李四海叹了口气,指着那台SCR270长波雷达说,"这还是从国民党手里缴获的美式装备,勉强能监控周围350公里范围内的天空。但是我们的高射机枪射程只有2公里,高于这个高度的敌机,我们只能看着,打不着。" 正是这种探测范围和打击能力的不匹配,让雷达站的处境尤为艰难。1952年9月的那次袭击,王明至今记忆犹新。四架F84喷气式飞机俯冲到距离雷达站仅1公里处,对刚建好的2号雷达线和防护网进行了疯狂扫射。设备遭到严重损坏,好几名战友受了伤。 那天晚上,王明辗转难眠。凭着对雷达技术的了解和对当地地形的观察,他脑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连长,我有个办法。"次日清晨,王明向李四海报告,"我们可以利用静海镇西侧的那片山谷和浓雾,引诱敌机降低高度。" "这怎么可能?美军飞行员不会这么傻。"李四海起初不太相信。 但王明解释道:"美军对我们的技术能力存在严重轻视。如果我们能在雷达上制造一些特殊信号,让敌人以为那里有什么重要目标,他们很可能会降低高度来查看。一旦进入山谷地带,受到浓雾和地形影响,他们的机动性将大大降低,甚至可能因视线不清而撞山。" 听完王明的分析,李四海眼前一亮:"有道理!这不就是'声东击西'的战术吗?" 经过多次讨论和完善,这个方案得到了上级的批准。中央军委还特意增派了两个高射机枪班和五挺高射机枪,让雷达站的防御力量得到了显著加强。 王明和战友们开始了针对性训练,研究美军飞机的结构和飞行特点,分析它们可能的行动轨迹,确定最佳射击时机。 1953年1月18日中午12点,静海雷达站的警报声突然响起。王明和战友们立刻进入战备状态,雷达屏幕上清晰显示着一个陌生的识别代码。 "是'海王星'巡逻机!"翻译员小李快速辨认出代码,"美国人又来了!" 连长李四海沉着地下达命令:"所有人按预定方案行动,七挺高射机枪准备就位!" 这架美军"海王星"巡逻机从东南方向100公里处被雷达发现后,依然大摇大摆地向雷达站靠近。它显然没有意识到中国此时的雷达站已不再是几个月前那个任人宰割的弱小目标。 "他们太狂妄了,"雷达技师老张低声说,"以为我们还是手无寸铁。" 李四海点点头:"正是这种轻敌让他们一次次踏入我们的陷阱。" 王明不禁想起了朝鲜战场上那些空军英雄的事迹。在那里,装备远比美军落后的中国飞行员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李永泰在飞机已经被打得千疮百孔的情况下,硬是将飞机开回了机场,他曾说过:"飞机是国家的财产,只要还能操控,就要拼死把飞机开回去,因为中国的飞机实在太有限了。"还有孙生禄,为了保护同组机群和指挥员的安全,驾驶着燃烧的飞机撞向敌机,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赞歌。 正是这些英雄的精神鼓舞着王明和他的战友们。虽然他们不是飞行员,但同样肩负着保卫祖国领空的神圣使命。 随着美军飞机的逐步靠近,它开始在雷达站上空不断盘旋,并降低高度,试图近距离拍摄雷达站的各方向清晰图像。这正中王明他们的下怀。 "他们降到2000米高度了!"观察哨报告道。 "继续等,"李四海紧盯着目标,"等他们再低一些。" 经过特别针对性训练的高射机枪组埋伏在预定位置,七挺机枪瞄准了天空中的目标。他们依据对美军飞机结构和飞行轨迹的详细分析,已经推测出最佳射击时机。 "1500米!他们进入射程了!" "开火!"李四海一声令下。 七挺高射机枪同时咆哮起来,火舌直指天空。经过精确计算的弹道,大部分子弹都集中在飞机的引擎部位。只见那架傲慢的"海王星"巡逻机被打中要害,顿时冒出滚滚黑烟。 "击中了!击中了!"战士们兴奋地喊道。 美军飞机在紧急情况下试图找地方降落,但已经严重失控,最终坠入了大海。据后来的情报显示,机上11名美军全部失踪。 这一战的胜利在东南沿海防空部队中引起了巨大震动。它不仅证明了中国军队保卫领空的决心和能力,也向美军清晰地传达了一个信息:无论是北方战场,还是东南沿海,侵犯中国领土领空的行为都将付出惨重代价。
建国初,甚至有部分将帅手握几十万兵力,为何没一人敢拥兵自重?“老彭,你看这中
【1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