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张万年出访美国,当他刚踏进美国宁堡陆军基地,一个美军司令突然跳了出来死死搂住他的腰大喊“我终于抓住张万年了!”
1998年9月17日上午10时,佐治亚州本宁堡陆军基地的晨雾尚未散尽,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的车队驶入基地大门。
美国陆军司令沙利突然冲出人群,以擒拿战术般的敏捷动作抱住张万年腰部高喊:“我终于抓住张万年了!”随行翻译瞬间僵住,安保人员手指已按上警铃,却见张万年轻拍沙利后背:“你这招比当年准头好多了。”
这场看似戏剧化的重逢,实则是两位宿敌的战场记忆投射,1968年越南溪山战役期间,担任中国军事顾问的张万年与美军侦察兵沙利曾在9号公路生死交锋,据《解放军报》解密档案记载,沙利当时接到秘密指令“击毙中国军事顾问团指挥官”,潜伏三天后锁定张万年行踪,却在扣动扳机瞬间被张万年战术规避,子弹仅擦过其钢盔。
三十年后,当年的狙击手已成为四星上将,而躲过致命一击的军人则晋升为解放军最高指挥官之一。
此次访问正值中美关系敏感期,1997年江泽民访美后,两国确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但军事互信仍存裂隙,张万年作为首位访问美军核心基地的中国军委副主席,肩负着多重使命:既要回应美方对台海局势的关切,又要考察美军数字化作战体系,还需推动两军《环境保护信息交换协议》签署。
在五角大楼19响礼炮的轰鸣中,张万年与美防长科恩展开三轮闭门会谈,面对美方提出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他引用1998年长江抗洪实例:“30万解放军用血肉之躯筑堤,这种‘威胁’恰是人民子弟兵的荣耀。”当话题转向台湾问题,他展示南海舰队演习照片:“维护国家主权,解放军从不需要虚张声势。”
在本宁堡基地的数字化作战中心,沙利特意安排张万年体验M2A3步兵战车模拟器。70岁的中国将军戴上VR头盔,在虚拟战场中连续命中移动标靶,操作熟练度令美军教官咋舌:“这水平够当我们教官!”张万年笑道:“127师当年夜战穿插,比这复杂十倍。”
参观间隙,沙利取出珍藏的1968年战场地图,指着9号公路标记感慨:“当年若成功,今天拥抱的就是我的墓碑。”张万年回应:“和平年代的拥抱,胜过战场百次交锋。”两人随后签署《中美陆军训练交流备忘录》,约定定期互派观察员——这项机制后来催生出中美联合反恐演习等深度合作。
在西点军校的演讲台上,张万年面对未来美军指挥官们,将军事哲学融入生活细节:“真正的战斗力不在武器参数,而在炊事班的热饭能否准时送抵战壕。”
最精彩的交锋发生在五角大楼晚宴,美海军上将普理赫炫耀尼米兹级航母时,张万年突然发问:“将军可知世间最强大的武器?”在众人猜测“核弹”“激光”时,他举起茶杯:“是端茶的手不想颤抖的人心。”满场寂静后爆发的掌声,被《华盛顿邮报》称为“东方智慧对技术傲慢的温柔反击”。
2003年张万年退休之际,本宁堡基地将两人拥抱瞬间制成青铜雕塑,铭文刻着沙利的名言:“最好的胜利是不战而胜。”2015年张万年逝世时,沙利在悼词中写道:“那个躲过我子弹的中国人,教会了美军何为尊严与克制。”
如今中美军事热线电话旁,仍摆放着两人1998年的合影,照片里沙利搂紧张万年的手部特写,被军事学者解读为“竞争与共存的隐喻”——既有制约的力度,又不失合作的温度。
(本文信源综合《人民日报》2015年张万年生平、国防部《1998中美军事交流白皮书》、军科院《越南战争中的中国军事顾》解密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