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张恨水才18岁,他妈给他挑了个媳妇。那时候包办婚姻是常态,他心里一百个不乐意,可又不想让老妈伤心,只能硬着头皮点头。不过他提了个要求:结婚前得先瞧瞧未来媳妇长啥样。结果一见面,那姑娘清秀漂亮,他心里还挺高兴。可到了洞房花烛夜,他一掀新娘盖头,傻眼了——这人咋跟之前见的不一样呢? 1913年,他家境不算差,父亲是小官,家里有点文化底子。可那年代,婚姻不是你情我愿的事儿,父母说了算。张恨水18岁,正值青春叛逆期,心里肯定想着自由恋爱,或者至少找个自己看得顺眼的。可他妈一门心思要给他定个“合适”的媳妇,他再不情愿,也得顾着孝道。这就是那时候的规矩,个人想法得往后放。 他提出婚前见一面,那年代,订婚后男女见面都不常见,更别说还没成亲就跑去“考察”了。他妈估计也没多想,觉得儿子要求不过分,就答应了。结果张恨水一看,嘿,这姑娘长得挺俊,心里那点抗拒多少消了些。他可能还暗自庆幸,觉得自己运气不错,至少这桩婚事没那么糟。可谁能想到,婚礼当天,新娘子居然“变脸”了?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懵,脑子里一堆问号:这是咋回事?被人耍了还是另有隐情? 要弄明白这桩怪事,得先看看那时候的婚姻习俗。清末民初,包办婚姻是主流,讲究门当户对,女方长啥样、有啥性格,男方往往没啥发言权。订婚后,双方基本靠媒人传话,连照片都没一张。张恨水能见一面,已经算开了眼界。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他见的那个“清秀漂亮”的姑娘,真的是他媳妇吗? 张恨水他妈操办这婚事,兴许一开始就没打算让他见真新娘。见的那个漂亮姑娘,也许就是个“幌子”,专门安抚他情绪的。毕竟他那么抗拒,家里得想办法让他点头。等到了婚礼那天,真正的媳妇上场,他想反悔也来不及了。这种安排听着挺阴,可那时候父母管得严,儿女就是棋子,得听摆布。 张恨水后来回忆,他媳妇虽然不是他见的那位,但人也不差,就是没那么惊艳。他心里那股震惊,更多是觉得自己被蒙了,面子上过不去。婚后日子倒也过得下去,没啥大矛盾。这说明啥?说明那年代,婚姻更多是责任,不是爱情。他再不满意,也得认命,毕竟离不了婚,社会压力在那摆着。 张恨水后来成了大作家,写了不少小说,像《啼笑因缘》《金粉世家》,里面老有这种感情纠葛的戏码。他18岁那年的“换新娘”事件,估计在他心里留了挺深的影子。小说里那些痴男怨女、阴差阳错的情节,没准就是他从自己身上找的灵感。这么一想,这段婚姻不光是件私事,还跟他后来的成就挂上了钩。 这事儿其实挺能反映那时候的社会,1913年,清朝刚倒,新文化运动还没完全起来,旧习俗还牢牢绑着人。包办婚姻、媒人牵线、重男轻女,这些东西在张恨水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想反抗,可又没那个底气,只能半推半就地接受。婚礼那天的新娘“乌龙”,就是旧时代婚姻荒唐的一个缩影。个人幸福算啥?家族脸面、父母意愿才是头等大事。 现在婚姻自由了,可那时候的规矩听着就让人感慨。张恨水要是生在现在,估计早跟家里翻脸了,哪会这么忍气吞声?可反过来想,他那份“忍”,也让他多了些人生历练,写出了后来那些打动人的小说。这么看,这桩婚事对他来说,算不算因祸得福呢? 参考资料 张恨水的报馆生涯.光明日报
真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啊,尤其是年轻的寡妇。我大学同学,去年老公突发心梗没了,她一个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