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许世友听说部队有一位出身武当的女侠,便想要切磋一番,他好歹也是出自少林,于是便想要和她比试一下,到底是少林厉害还是武当厉害? 1933年深秋的鄂豫皖根据地,一位少林出身的红军将领和一位武当女弟子的比武成为全军热议的话题。 这场较量背后既有传统武术门派的渊源,又有革命队伍里特有的豪迈气息,更折射出特殊年代里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热血情怀。 许世友在红军队伍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这位出身少林寺的将领,十几岁就在河南登封的禅院里练就一身硬功夫,后来参加黄麻起义走上革命道路。 他打仗时总冲在最前头,一把大刀耍得虎虎生风,连毛泽东都夸他是"少林猛将"。那年头部队里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传说:有人说他单枪匹马端过敌人碉堡,有人说他徒手撂倒过十几个白匪。 靠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敢打敢拼的作风,许世友在反"围剿"战斗中屡建奇功,短短几个月就从团长升到师长。 就在许世友连升三级之际,部队里突然传开个新鲜事: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出了位武当女侠,单名何子友,说是打遍军中无敌手。 起初大伙儿都当笑话听——那个年代参加革命的妇女多是宣传员、卫生员,偶尔有几个拿枪的已是难得,要说会真功夫的实在稀罕。 可传闻越传越玄乎:有的说这姑娘能空手夺白刃,有的说她能飞檐走壁,最邪乎的说法是她用武当绵掌震断过碗口粗的树桩。 许世友原本对这些传言不甚在意,但架不住身边参谋们天天念叨,加上骨子里少林弟子的好胜心作祟,这位虎将终于坐不住了。 倒不是真要争什么门派高低,更多是好奇:究竟什么样的女子能在男人堆里打出名头?再说红军队伍里尚武成风,官兵们平日里摔跤比武是常事,正好借这个机会让大伙儿开开眼。 比武那天,训练场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当何子友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好些战士都愣住了——这姑娘身形单薄得像根竹竿,青布军装套在身上直晃荡,巴掌大的小脸还没个茶碗圆,怎么看都和"武林高手"不沾边。 倒是许世友眼睛毒,瞅见对方走路的步法似有门道:脚跟先着地,脚尖微内扣,分明是武当派"猫行步"的底子。 两人抱拳行礼后拉开架势,何子友起手便是武当太乙五行拳的"白鹤亮翅",看似轻飘飘的招式,袖口带起的风却刮得人脸疼。 许世友心里暗叫好,少林拳讲究刚猛迅捷,当下使出一招"黑虎掏心"直取中路。哪知对方身形忽然变得游鱼般滑溜,贴着拳风就转到了侧面。 围观官兵还没看清怎么回事,两人已经过了七八招。 这场比试看得人眼花缭乱,许世友的少林拳大开大合,拳脚过处尘土飞扬;何子友的武当功夫柔中带刚,总在间不容发之际化险为夷。 有次许世友的扫堂腿眼看要扫中对方脚踝,这姑娘却像踩着棉花似的腾空而起,落地时连个响动都没有。 约莫过了半炷香工夫,许世友突然跳出战圈,哈哈大笑着摆手认输。后来据在场的人回忆,其实是何子友的拳路越打越绵密,逼得少林功夫难以施展。 不过当事人谁都没计较输赢——许世友佩服对方是真本事,何子友敬重前辈有气度,两人反倒因此成了莫逆之交。 这场比武过后,部队里掀起阵练武热。许世友常拿自己"败阵"的经历教育战士:"看见没?武当功夫四两拨千斤,咱们打仗也要讲究策略。" 何子友那边更忙活,既要带女兵训练,又要帮着改进拼刺刀技术。 她根据武当剑法创了套"红军刺刀术",把传统武术的挑、刺、抹等招数融进近战格斗,在反"六路围攻"时派上大用场。 说起何子友的来历,着实让人心酸。1913年生于四川苍溪贫农家的她,打娘胎里就吃不饱饭。出生时瘦得像只小猫,接生婆都说养不活。 爹娘实在没法子,十岁上把她送到县城武馆当杂役。谁知这丫头天生是练武的料,扫地时偷看师兄们打拳,看几遍就能比划个大概。 武馆师傅见她根骨清奇,破例收作关门弟子,将武当太和门的绝活倾囊相授。 1933年红四方面军入川时,何子友正在给地主家当护院。听说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她连夜带着几个长工投了军。 刚开始被分到炊事班背大锅,有次运输队遭民团袭击,她抄起扁担撂倒五个团丁,这才被调到妇女独立团当武术教官。 战士们后来给她编了顺口溜:"何教官,武艺强,扁担能当梨花枪。" 抗战爆发后,这对"少林武当"的组合各自奔赴战场。 许世友在胶东军区带着大刀队神出鬼没,何子友跟着新四军搞地下运输,常常单枪匹马穿越封锁线。 有次她护送重要文件遭遇日军小队,硬是借着夜色和地形周旋,用武当擒拿手解决三个鬼子,等大部队赶到时,她正坐在树上嚼干粮呢。 新中国成立后,两位老战友重逢已是1955年授衔之时。 许世友获授上将军衔,何子友因特殊工作性质未参加评衔,但照样穿着军装参加观礼。 后来有记者采访这段往事,何子友总是摆摆手:"许司令那是让着我,真要战场上拼杀,还得靠他们少林功夫。" ( 主要信源:她敢与许世友比武,是身怀武当“神化五毒雷电殛手”等绝技的女红军......——文汇报)
她是被蒋介石牵挂了一生的女人,1964年,周总理把她秘密送往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
【6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