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的坐像雕刻完成,专家看后感觉不够威严,于是决定拆除,此时

彩虹糖豆乐园梦 2025-05-13 21:54:50

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的坐像雕刻完成,专家看后感觉不够威严,于是决定拆除,此时,一位主任却提出了一个更好的方法,众人听后连连称赞…… (信息来源:2018年12月26日 文汇网——文汇记忆 | 1976年,我在毛主席纪念堂设计雕像) 1976年的秋天,毛泽东的逝世让整个中国陷入悲痛,很快,中共中央在当年10月8日便作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修建毛主席纪念堂,这项工程的核心,无疑是北大厅里的主席雕像。 方案确定后,全国顶级的雕塑精英立即向北京聚集,这支由中央美院、浙江美院等八家单位二十余名老中青雕塑家组成的创作小组,齐聚国务院第二招待所,任务艰巨,不仅要设计北大厅的毛主席坐像,还要负责纪念堂南北广场的四组群雕,并且所有雕塑都得在1977年8月前完工,时间之紧,要求之高,可想而知。 雕塑家们怀着对毛主席的崇敬,不分昼夜地投入工作,仅仅三天,每人都拿出了25厘米高的橡皮泥构图稿,经过全组热烈讨论,迅速归纳出四份送审方案,并连夜赶制了四尊40厘米高的毛主席雕塑稿,姿态各异,起初的设计稿多达百余件,形态主要分为站立和坐着两种。 有人认为,站立的雕像放在广场上固然壮观,但若置于室内则会显得不够协调,于是坐姿方案获得了一致好评,然而,坐像的具体设计又引发了新的争论,究竟该选择沙发还是木椅?是选择海边岩石还是梅花树下?正当大家举棋不定之际,雕塑家叶毓山呈现的设计图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作品中,毛主席身着风衣,坐在沙发上,左腿自然地跷在右腿上,面带微笑,神态潇洒又不失亲切,这个形象非常贴合人们心中毛主席的风采,就连中央领导审阅后也称赞:“这跷腿坐姿很自然,毛主席以前就是这样坐在沙发上与人交谈的,”方案就此敲定。 接着便是原料的筹备阶段,这项重要使命由房山县委承担,他们需要在仅仅四个月时间里,采集出1500立方米的汉白玉石材,要知道,房山县汉白玉年最高开采量也不过2000立方米,且这种珍贵石材通常深藏于30米以下的岩层中,开采难度极大。 但县委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成立指挥部,全县农民、解放军战士、石矿工人乃至机关干部都投入到这场“攻坚战”中,他们不辞辛劳、日夜奋战在房山西南部山区,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与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功挖掘出4.8万立方米的土方以及4600立方米的石方,以堪称奇迹的方式圆满完成了任务。 汉白玉运抵天安门广场施工场地后,创作组旋即全身心投入到紧张且有条不紊的雕刻作业里。他们先于1500立方米的石料堆中,仔细甄选出品质绝佳的40多立方米,紧接着,那些技艺超群的石工巧匠们手握锤錾,一下一下地雕琢,渐渐让那原本毫无生气的石头拥有了生命与神韵。 经过不懈努力,1977年8月10日,这尊高达3.45米的毛主席汉白玉坐像终于雕刻完成,然而,当这尊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坐像安放在大厅中央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 “这跷腿而坐的形象不旦和礼堂的庄严肃穆不搭,而且还凸显不出毛主席的勤政爱民,”有人直言不讳,对于这个跷腿坐像,在创作期间,始终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觉得,这尊雕像虽显得生动且亲切,然而和纪念堂所营造的庄严肃穆氛围并不契合。 一时间,众人的心情变得凝重起来,经过商议,大家甚至作出了将其拆掉,重塑一尊平腿坐像的初步决定。 就在这关键时刻,时任纪念堂雕塑创作组办公室主任,曾任周恩来警卫员的韩福裕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他深知,这尊坐像足有数吨之重,要是想对它进行挪动,不仅得调用大型吊车,还得拆门破墙,整个工程规模巨大,而且,这一系列操作还会中断瞻仰活动,所带来的影响极为深远。 苦思冥想之后,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倒不如在交腿部分摆放一些鲜花,营造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意境!”这个提议巧妙地化解了难题。 毛主席纪念堂的雕塑创作,无疑是一项在特定历史时期,汇聚了全国人民情感与顶尖艺术智慧的工程,它不仅是对伟人的深切缅怀,更是一次集体创作精神的极致展现。 如今,当我们走进纪念堂,瞻仰那尊庄重而亲切的毛主席坐像,以及广场上气势恢宏的群雕时,是否能感受到那段岁月里,艺术家们所倾注的心血与智慧? 这项工程不仅留下艺术佳作,更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象征,它让我们看到,在共同的目标下,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人们能够凝聚力量,创造出伟大的作品,这种精神值得永远铭记与传承。

0 阅读:0
彩虹糖豆乐园梦

彩虹糖豆乐园梦

彩虹糖豆乐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