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为何广东人都知道,娶妻当娶潮汕女?因为潮汕是在绝境中南渡的南宋精英女眷,

往森 2025-05-10 18:43:15

[太阳]为何广东人都知道,娶妻当娶潮汕女?因为潮汕是在绝境中南渡的南宋精英女眷,最后的家园,她们的血脉里,流淌着千年的忠烈与坚韧。 七百多年前的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终结了南宋,覆巢之下,皇室宗亲、士大夫和不愿屈服的百姓纷纷南迁。 潮汕成了他们最后的落脚点,南渡的女眷们不仅带来了中原的礼法习俗,更将骨子里的忠勇坚韧播撒于此。 细看潮汕人的相貌,特别是美女,常被说更像北方人,高鼻梁、轮廓分明,这或许正是河洛先祖的基因印记,与典型广府人确有不同。 于是,潮汕在历史的冲刷下,硬是成了一座远离政治中心,却固执守护着汉家传统的“文化孤岛”。 在这座孤岛上,流亡先辈虽未能再建功业,却把中原文化深植人心,他们教孩子背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祭祖时念念不忘“汉家衣冠”。 就连田间最普通的番薯叶,也被赋予“少帝赐名,叫护国菜”的传奇,让寻常食物也带上了忠义的味道。 日子过得可能不宽裕,但精神上的那份执拗,却通过饭桌教诲、族谱墨迹和缭绕香火,代代相传,滋养着这方水土,尤其是女性。 也正因如此,潮汕女性“贤惠”的名声逐渐远扬,她们仿佛天生懂得打理生活,勤劳能干是她们鲜明的标签。 汕头龙湖区文化馆保存的民谣里,《伶俐媳妇早走起》赞扬媳妇勤快,《勿去母家呾君贫》劝导女儿体谅夫家。这些歌谣无不称颂女性孝敬长辈、爱护丈夫、勤劳持家。 她们不仅要上得厅堂,更要下得厨房,针线女红、烹饪祭祀、制作茶点,样样精通,厨房简直就是她们的考场,稍有懈怠就可能招来非议。 这种对家庭的全情投入,使得潮汕地区的离婚率在全国普遍走高的大背景下,依然出奇地低,有数据称潮汕三市离婚率仅为0.05%。 许多潮汕女性婚后迅速投身家庭和家族事业。她们不仅悉心照料家庭,还要在丈夫生意中扮演重要角色,节俭精明得像个账房先生,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她们的生活,细致得如同算盘珠子,颗颗清晰。这并非“靠人活”,而是实打实的“靠自己扛”。 南北通婚的基因,也赋予不少潮汕女性肤白骨秀的雅致容颜,她们的美不张扬,却自有一股端庄稳重,被外省人称为“雅姿娘”。这让潮汕女性在外省男人的婚恋市场备受青睐,他们看中的不只是外貌和勤俭,更是那种强大的家庭观念和随之而来的稳定感。 能打理生意,能守住家业,重商传统下的潮汕女性,真正做到了上厅堂、下厨房,还兼懂财务,她们不是简单帮衬,而是与丈夫并肩作战的“搭伙人”,共同构建“家庭事业共同体”。 然而在潮汕一些村庄,至今仍有“不外嫁”的规矩,女性婚姻被限在本村,否则可能无法进入宗祠,身份认同和人生选择都被无形框定。 此外,重男轻女的观念在某些地方依旧存在,导致一些女性受教育不高,过早嫁人,在婆家凡事听从,一旦婚姻中遭遇不公,连为自己辩驳的底气都显得不足,即使丈夫在外行为不端,许多女性依然选择留守,这其中有多少心甘情愿,又有多少是无奈? 社会普遍赞扬潮汕女性的“贤”,可这“贤”字背后,究竟有多少是苦苦支撑的隐忍,又有多少是别无选择?与其说“贤”是光环,不如说在某些情境下,它更像一道温柔的枷锁。 值得庆幸的是,时代在变,当代潮汕地区也在经历深刻变革,年轻一代潮汕女性开始带着审视的眼光,重新思考“贤妻良母”的含义——它究竟是对女性价值的尊重,还是一种无形压抑?过去那句“娶妻当娶潮汕女”,强调的是女性的温顺与持家; 如今再听,对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实现的现代女性而言,多少有些刺耳。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无疑是潮汕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使潮汕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既未被轻易同化,也未全然妥协,撑起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赵炜.《潮汕文化史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往森

往森

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