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钱钟书追求燕大校花赵萝蕤,可赵萝蕤根本没有看上他,而是喜欢当时一文不

品古观今吖 2025-05-09 11:29:44

1933年,钱钟书追求燕大校花赵萝蕤,可赵萝蕤根本没有看上他,而是喜欢当时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原因是他长得好看。

1912年,赵萝蕤出生在杭州,父亲赵紫宸毕业于东吴大学,曾赴美学习神学,获社会学硕士学位。

她的名字出自李白的《古风其四十四》: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

赵萝蕤在苏州景海女子师范读书时,由于英文课采用美国教材,父亲担心教会学校忽略中国传统文化,额外辅导她学习《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

所以赵萝蕤的语文成绩很好,六年级时,她的语文成绩被评为全校第一,国语水平甚至超过了高三学生。

1926年,赵萝蕤全家随父亲到北京,进入燕京大学附属中学, 1928年考入燕大中文系。

当时赵萝蕤只有16岁,学了两年,她又转系改学英国文学,1932年从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

大学毕业时,赵萝蕤才20岁,父亲让她继续考隔壁的清华大学,最后通过努力,赵萝蕤被录取了,而且还得了一年360元的奖学金。

进入清华大学,赵萝蕤凭借才气和翻译作品成了学校的校花,还因为身体不好,有“林黛玉”的外号,有长相,又有学识,当时追求她的男生有很多。

赵萝蕤还曾经向她的好闺蜜杨绛发问:一个女的被一个男的爱,够吗?

其实钱钟书也是赵萝蕤的众多追求者之一,可是赵萝蕤并没有看上他。赵萝蕤心仪的对象是陈梦家。

不过赵萝蕤不要钱钟书,最后反倒成全了钱钟书和杨绛两人。

陈梦家是赵萝蕤父亲赵紫宸的学生,他从16岁开始写诗,不足20岁便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震撼诗坛。

陈梦家虽在中央大学学法律,还得了一张律师执照,但他没有当过一天律师,而是对文学极感兴趣。

在上世纪30年代,陈梦家曾同徐志摩等并列,被誉为新月派四大诗人之一。

1932年,陈梦家到燕大做短期学生,因经济条件所限,那时候他就借宿在赵家。

陈梦家天资聪颖,也是赵紫宸的得意门生。也许是这层关系,赵萝蕤对陈梦家就有了特殊的感情。

有人问赵萝蕤,喜欢陈梦家 是不是喜欢他的诗。

赵萝蕤却说最讨厌他的诗,喜欢他是因为他长得漂亮。

不过赵紫宸是反对女儿追陈梦家的。一方面是因为他看不上写诗的,另一方面是他没有钱。

赵紫宸当时在国外,本来每月给宝贝女儿八十元零花钱,听说陈梦家的事后不再给女儿钱。

没有零花钱了,赵萝蕤每月会向杨绛借十元,而且是下月还了又借的那种。

但是最终,在赵萝蕤的坚持下,赵紫宸妥协了。

1935年5月5日,赵紫宸在燕京大学甘德阁为女儿萝蕤与陈梦家举办了订婚仪式。

不久之后,赵萝蕤从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毕业,随即转入燕京大学西语系任助教。

1936年1月18日,陈梦家和赵萝蕤结婚,婚礼在燕京大学临湖轩的司徒雷登的办公室举行。

婚后,赵萝蕤和陈梦家暂时借住在王世襄家的一个院子里,但每天几乎都要回赵家看望,也时常在一起吃饭。

陈梦家也争气,不仅课教得好,学生欢迎,还常有论文在《燕京学报》《禹贡》《考古》等刊物发表,在当时的学术界已占有一席之地,着实让他的岳父脸上有光。

抗战时期,赵萝蕤、陈梦家夫妇辗转到达云南昆明。

陈梦家任教于西南联大中文系,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组成,因循清华大学的老规矩,夫妇不同校。于是,赵萝蕤便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在家操持家务。

当时学者教授们的经济条件都不佳,从来不会做饭的才女赵萝蕤没有请佣人,自己亲自做家务,但是她并没有忘记学习,在做饭时还有膝上放一本书,一边读书,一边做饭。

1944年,赵萝蕤随着陈梦家一同前往芝加哥大学进行深造。不同的是,陈梦家是为学生来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而赵萝蕤则选择做一名学生,接连攻读了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他们也都在为各自的事业努力奋斗着,而且感情一如既往的好,只可惜世事无常,那时国内战事紧张,陈梦家已经提早一年归国,赵萝蕤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深怕将来回不了祖国,思来想去决定放弃博士学位,选择回到中国。

可是回国之后,国内的情况却不是她想的那般。

1957年,她的父亲赵紫宸被一次次拉出去游行、自我检讨;丈夫陈梦家也被划成“右派分子”,最后连赵萝蕤自己也因家庭关系连带着做检讨、反思教学中的错误。

在这样的环境下,她的精神就出现了问题。

1966年,陈梦家因不堪侮辱两度自杀后离开了人世。

赵萝蕤失去了丈夫,独自一人生活,再也没有丈夫的陪伴了。她的精神病越来越严重,因为把“万岁”写成“无岁”,于是她被捕了,关了五年。

后来,随着劫难的结束,赵萝蕤的精神病好了,此时的她已经70多岁了,却发挥余热,在1983年担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她又翻译了惠特曼巨著《草叶集》。

1998年,赵萝蕤病逝。

赵萝蕤的人生虽然绚烂,但也坎坷,嫁了自己深爱的人,她一个人时可以星光熠熠,两个人时也可以在丈夫身后默默付出,成就他的事业,虽然她的传奇已经落幕,也在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 阅读:43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