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使支持率一跌再跌。这种背景下,再谈到对华关税时,特朗普语气变了。 1.特朗普:与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进行会谈 近日,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正与中国及其他多个国家进行贸易谈判,以达成一份“公平”的贸易协议。 最关键的是,特朗普透露,将在“某一时刻”降低对中国的关税,否则美国将永远无法与中国做生意。显而易见,特朗普的口风发生了变化。
与此同时,他承认由于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切断了中美之间的贸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或许是特朗普首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而这一系列举动的背后原因,无非是美国撑不住了。 特朗普把关税当成了万能武器,试图通过提高关税迫使产业链回流美国。然而,事实证明,这一想法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4.8倍,而自动化程度仅提高了2.3%,显然无法抹平这种成本上的鸿沟。 不仅如此,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还加剧了美国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关税直接推高了物价水平,导致美国的通胀率不断攀升,在2025年甚至达到了4.8%。 2.内忧外患,特朗普不得不低头 特朗普一边声称要降低对华关税以恢复中美贸易,一边却继续用高傲的语气谈论中国,仿佛他这一让步是恩赐。
特朗普表示,中国因美方的“巨额关税”而陷入困境,甚至说中国的经济被严重破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美国经济才是承受重压的一方。根据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相比去年同期萎缩了0.3%。经济学家们却普遍认为,若白宫继续这场关税大战,美国可能会陷入经济衰退,GDP降幅将扩大到4%。 此外,面对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欧盟启动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同时正在考虑与中国等新兴市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以对抗来自大西洋彼岸的风险。 即使特朗普拉拢日本,对方也拒绝在关税战中让步。至于印度,这个在特朗普计划中被视为潜在战略伙伴的国家,也选择了在关键时刻观望,不愿轻易冒险。 3.特朗普口风一变再变,中方已提前布局 面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中国用实际行动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通过强化内需市场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显著增强了产业链的韧性。例如,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落地和实施,中国稳步提高了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互联互通,将对东盟的出口比例提升到了18.7%。
这一策略的推行,为应对美国可能施加的贸易压力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同时,中国积极推进供应链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减少对个别市场的过度依赖。这种发展模式,确保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谈判筹码。 特朗普政府原本期望通过激烈的关税壁垒迫使中国屈服,却没想到中国早已提前布局,加快了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4.关税战背后,是中美更深层次的较量 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演变为一场更深层次的制度生命力较量。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虽然打着维护美国利益的旗号,但实际上,它反映出一种畸形的单边主义思维。特朗普政府在全球化的时代仍执着于以“关税壁垒”这种旧手段来解决复杂的国际贸易问题,无异于逆流而动。
相比之下,中国则展现出了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指引下,中国强调内循环、联通外循环,通过不断优化国内市场结构,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形成以国内大市场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对外需的不合理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外部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美国倘若继续沉迷于“制裁依赖症”,只会在国际舞台上不断丧失信誉和主导权。面对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唯有摒弃冷战思维,拥抱多极合作,才是正确之路。特朗普是时候认清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