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视察东北,途经沈阳,在与邓华用餐前,突然提出要见一个“黄毛丫头”,还说要吃她亲手做的饭,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呢?她和毛主席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说起陶万荣,其实在1926年之前,她只是一名普通的良家妇女。随着革命的到来,让她从普通妇女一路成长为我党的高级干部。
陶万荣出生于1916年,湖北麻城县人。陶万荣的家非常贫穷,父亲和年长的哥哥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是在那个年代,他们靠做苦力挣来的钱根本不够养活一家人,因此陶万荣一家经常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陶万荣非常懂事,眼看家里吃不上饭了,原本在读书的她选择辍学和母亲一起给人家做些针线活挣钱贴补家用。尽管这样,一家人的生活依然捉襟见肘。无奈之下,陶万荣和姐姐只好去给人家当了童养媳。
但是陶万荣是个有思想的人,她不想一辈子就这样过下去,她在寻找一个机会,摆脱这种命运。
终于,机会来了。
1927年,陶万荣的姑父在黄麻起义中牺牲,一家人非常悲痛。为了革命后继有人,陶万荣和姐姐在父亲和哥哥的支持下,参加了共青团,开始了她们的革命生涯。
参加革命后的陶万荣就像是一颗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在革命战争中,陶万荣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精神,参与了许多战斗,面对困难和危险从未退缩。
那时候,她经常带头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而且再参加野外演习方面也是比很多男孩子都强。不久后,陶万荣就从儿童团团长成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1932年,第一支妇女独立营诞生,积极向上的陶万荣成了营长。
年纪轻轻就成了营长,因此陶万荣也被很多人质疑。陶万荣知道后并不生气,她知道再好的解释都不如让自己干出成绩来。
在之后的日子,陶万荣不仅把后勤、运输、通信、动员宣传等这些本职工作做得优秀,而且在杀敌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在鹰龙山战斗中,由于独立营刚刚成立,只有个别干部有枪。其余战士手中拿的都是大刀长矛,武器装备和敌人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在营长陶万荣的严密部署下,一排长和一班长干净利落地解决了敌人的两个哨兵。
之后,女战士们缩小了包围圈,从四面八方冲了过去,随后陶万荣只用了两枪就解决了两个敌兵,而后驻扎在鹰龙山的兄弟部队听到了枪声也赶来增援。不到半个小时,战斗就结束了。
这次战斗中,陶万荣率领的妇女独立营以“勇”取胜。红四军总部首长通报表彰了妇女独立营的战绩,这段战役被称为红四军的佳话,陶万荣的大名也因此被很多人知道。
陶万荣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能力强的人不在乎年龄大小,她的独立性可不是“花瓶”。
不久后,陶万荣和部队一起开始了长征。
在长征中,陶万荣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会帮助炊事班的战友一起做饭,她总能把简单的食材做得色香味俱全,并赢得战士们的一致好评。
1935年春天,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军齐心举办了一场庆功宴,毛主席和周总理也都参加了。
陶万荣在庆功宴会上还唱了歌,毛主席在台下对陶万荣赞不绝口,旁边的无徐向前赶紧向毛主席介绍陶万荣,说她被大家称为“黄毛丫头”,不仅仗打得好,饭做得也好吃。
宴会结束后,毛主席过来和他们一一握手,当轮到陶万荣,毛主席把她夸赞了一番,还说要尝尝她这个“黄毛丫头”做的饭。之后,陶万荣还亲自下厨给大家做了顿饭,主席吃了之后,果然很满意,好多年以后都还在夸她手艺好呢。
之后的路途中,陶万荣和妇女团的战士们相互扶持,她们轮流背受伤的战士前行,还把仅有的棉衣让给冻僵的战友……
后来,陶万荣也病倒了,就像当初她照顾战友们一样,她也被战友们一步一步背出了死亡的边缘。
长征结束后,陶万荣又参加了抗日战争等。
1942年的战争中,陶万荣把孩子交给老乡照顾,她也带领战士们灵活机动,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她为“女司令”。
新中国成立后,陶万荣去了东北,她先后担任辽西省公安厅处长、副厅长、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1958年,毛泽东视察东北时途经沈阳,邓华给他办了招待会。看着端上桌的饭菜,他突然想起了“黄毛丫头”陶万荣,说还想吃一顿她做得饭。
之后,陶万荣接到通知,赶到毛主席身边,给他做了几道菜……这顿饭后,毛主席再一次对她的厨艺赞不绝口。
在和平年代,陶万荣并没有以昔日的战功赫赫而骄傲自满,这时候的陶万荣,她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工作,为党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