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重读有感 (2025年5月8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骂尽谋国偾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未战考君德,方战养士气,既战察敌情,步步精详,著著奇妙,此乃所谓远谋也。 "肉食者鄙"四字如匕首,剖开权力阶层的傲慢与短视。在《曹刿论战》中,一介布衣登阶叩问庙堂,竟成春秋时代最锋利的政治寓言。当鲁庄公面对曹刿"何以战"的诘问时,从祭品到刑狱的苍白辩解,恰似一面照妖镜,照出权力体系自我陶醉的虚妄。这场对话的深意,远不止于战场胜负,而是穿透历史迷雾的永恒叩问:何为真正的治国智慧? 曹刿的"三问三答"暗含政治哲学的闭环。他先以"小惠未遍"否定了君主的恩赐式统治,再以"小信未孚"消解了神权政治的权威,最终在"忠之属也"的判词中确立政治合法性的根基——执政者须与百姓建立命运共同体。这种超越祭祀、刑法的治理逻辑,竟出自一个没有爵禄的乡野之人,恰是对"肉食者"体系最辛辣的反讽。权力与智慧的反向流动,在此刻形成吊诡的历史张力。 长勺之战的战术智慧,实为战略思维的具象化呈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士气论,将战争胜负从单纯的兵力对比升华为心理博弈的艺术。当曹刿"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时,展现的不是武夫的蛮勇,而是谋士的审慎。这种"未战考德、方战养气、既战察情"的完整链条,构建起中国古代战争智慧的经典范式。更值得深思的是,当后世兵家将"曹刿三论"奉为圭臬时,那个敢于直面君王的平民身影,早已消隐在历史深处。 今人重读此文,当警惕"新肉食者"的诞生。当技术官僚沉迷数据模型,当决策者困于信息茧房,当代社会的治理困境与春秋庙堂何其相似?曹刿式的民间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远谋不在云端,而在泥土;不在庙算,而在烟火。那些穿梭在菜市场的脚步、回响在车间的声音、沉淀在田埂的岁月,或许正是破解现代治理难题的密钥。当"肉食者"与"藿食者"重新对话之日,方是政治智慧焕发生机之时。 历史的回响从不止息。两千七百年后,《曹刿论战》仍在拷问每个时代的执政者:是选择在权力的围城里自我陶醉,还是以谦卑之心倾听大地的心跳?这道选择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个布衣之士叩响宫门的决绝身影里。 ——附录(先秦)左丘明:曹刿论战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重读<曹刿论战>有感 (2025年5月8日) “肉食者鄙
刘昌刚呀
2025-05-08 05:39: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