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当

诸葛清扬说汽车 2025-05-07 16:09:19

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不仅没有丝毫顾忌,反而还二话没说,一口答应了章含之的要求。

1985年,乔冠华的骨灰想要落叶归根,却在家乡盐城碰了一鼻子灰。他的妻子章含之四处奔走,却没人敢接这烫手山芋。就在绝望之际,一个男人站了出来,不仅不怕麻烦,还痛快答应帮忙。 乔冠华的名字,在中国外交史上绝对绕不开。他当过外交部副部长、部长,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手。那时候的他,风光无限,国际舞台上妙语连珠,谁能想到晚年会这么落魄?1976年,政治风波把他拉下马,免了职,晚年日子过得低调又压抑。1983年,他因病去世,享年70岁。按说这么一位功臣,身后事该有个体面安排吧?可现实却狠狠打了脸。 去世后,乔冠华的遗体火化,骨灰先在公墓放着。他的妻子章含之想着,丈夫一生漂泊,死了总得回老家盐城安葬。这想法挺简单,可操作起来,难如登天。 1985年,章含之带着骨灰回到盐城,满心希望能让丈夫入土为安。结果呢?当地政府直接说不行。为什么?说白了,就是乔冠华的身份太敏感。那年头,政治气候还挺紧张,他当年被免职的事还没完全翻篇。盐城政府怕沾上边,惹麻烦,干脆一推了之。

章含之没轻易放弃。她跑政府,找关系,甚至还托乔冠华的侄子出面,请当地领导吃饭,想走人情路线。可那些领导呢?一个都没来。场面尴尬得不行,最后只有个退休老干部露了脸,但人家压根不提安葬的事,聊两句就溜了。章含之碰了一串软钉子,心里那叫一个憋屈,带着骨灰盒只能灰溜溜离开盐城。 眼看盐城没戏,章含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她突然想到一个人——李颢。乔冠华生前的老朋友,在苏州有点人脉。章含之赶紧跑去苏州,找到李颢,把这堆糟心事一股脑倒了出来。按理说,这种事谁碰谁倒霉,当时的环境下,帮了等于给自己找麻烦。可李颢这人真不一般,他听完没半点犹豫,二话不说就应了。 这态度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要知道,那时候政治风向不明朗,乔冠华又是“敏感人物”,帮他安葬可不是小事。李颢为啥这么痛快?一是他跟乔冠华私交好,讲义气;二是他自己可能也有点底气,在苏州混得开,不怕这点风险。总之,他这一口答应,给了章含之莫大的希望。

李颢直接跑去吴县,找了县委负责人,把章含之的要求摆出来。按说吴县跟乔冠华没啥交集,当地也没义务接这事。可奇怪的是,县委负责人也没推脱,很爽快就同意了,还说会尽力办好。这事儿办得太顺了,顺得让人怀疑是不是有啥内情。不过从结果看,吴县确实给了个好地方——乔冠华的骨灰最后安在了一处山丘上,背靠青山,面对太湖,风景没得挑。 过了些年,社会风气慢慢变了,乔冠华的贡献开始被重新提起。盐城那边也坐不住了,觉得自己当年拒收骨灰有点短视。他们修了乔的故居,还打算搞点文化项目,甚至有人提议把骨灰迁回来,算是弥补遗憾。可吴县不乐意了,当年是他们冒着风险收的骨灰,现在凭啥说迁就迁?两边扯了半天,章含之最后拍板:一部分骨灰迁回盐城,剩下的留在吴县做衣冠冢。这法子挺聪明,两边都不得罪,也算给了乔冠华一个双重纪念。 乔冠华的安葬之路,折腾了这么一大圈,说到底还是那时候的特殊背景在作祟。盐城政府当初拒收,不是他们不近人情,是不敢担风险。乔冠华这么个大人物,死了还得靠朋友仗义出手才能安葬,想想也挺唏嘘。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诸葛清扬说汽车

诸葛清扬说汽车

诸葛清扬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