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对中国制造的四点建议
经济网网友“独孤剑”:这些年,不少学者认为美国不再具有超级影响力,世界正进入“后美国时代”。在这个世纪变局中,中国制造的机遇在哪?要注意哪些问题?
本期“经济大咖”——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
近些年,中国制造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有一些“甜蜜的苦恼”。我认为,要解决三大问题。首先,我国的市场发展落后于工业化。
我国工业能力快速壮大后,本土的市场开拓没有同步跟上,本土消费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国内市场有限,一些企业就出国寻找市场。但一些企业无序出海,靠压低利润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其次,存在重复性内卷式竞争。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国制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新车总销量的4成。但实现盈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并不多。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也指出,我国汽车行业无序竞争的问题比较突出。内卷式竞争源于我们长期以来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的机制。地方政府有着税收导向,希望在区域内建工厂,只要工厂生产销售,企业就能贡献增值税。
最后,在不少领域,我们一直在赶超,而不是引领。
虽然DeepSeek横空出世令我们特别自豪,还是要追问一下,为什么ChatGPT没有首先出现在中国?作为学术研究者,我提出四点建议供参考。第一,扩大内需。放开不合理、过时的限制,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第二,有序出海。中国企业出海要适当、有序,不能只看短期利益,要避免企业间的低价竞争降低行业利润。还要充分考虑与东道国的产能合作和长期共同利益。一些国家并不满足于把产品拿过来简单组装一下,希望也有一定的工业能力。出海企业要考虑东道国的关切。
第三,逆周期调节。我国曾经对钢铁、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这4个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实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现在,我们建议对已经比较成熟、成形的产业,要有宏观产能限制,可以动用市场机制,限制新增产能。要建新厂的企业,可以到已有产能的企业去买产能,有进有出,有价进出。
第四,敬畏未来的技术革命。一些初见端倪、尚未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新细分行业,如果能够取得成功,将对产业发展及我国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要警惕行业专家“一票否决”这些萌芽产业。投资机构和研究机构要持续关注和投资有前瞻性、有潜力的技术和产业。一旦这些技术获得成功,机构的回报将非常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