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张作霖8岁的儿子张学思在学校被老师打了十下手板,张学思哭喊着“我爸是张作霖,我回去就让他毙了你。”这时,大帅府电话拨了进来,老师战战兢兢接起电话,话筒里一个女人说道:“打得好,重谢。” 张学思,1916年出生,是张作霖的第四子,母亲许澍旸是张作霖的四夫人。张作霖当时是奉系军阀的大佬,手握东北军政大权,家里有钱有势,日子过得风光无限。许澍旸却不是什么名门闺秀,她出身穷苦,爹是铁匠,早早就没了,和妈相依为命。后来被张作霖看中,进了大帅府,生活才算有了保障。可她没因为嫁入豪门就摆谱,反而自己学文化,重视教育,把孩子管得特别严。 张学思小时候,家里条件好得不得了,但许澍旸不许他仗着老爹的地位瞎混。她坚持让孩子上公立学校,不搞贵族那一套,就是想让他们脚踏实地,别变成只会花钱的少爷。张学思8岁那年,已经在沈阳的小学读书,家里虽然有权有势,但他妈定的规矩一点不含糊:不许摆谱,不许偷懒,犯错就得认。 1924年春,张学思在学校惹了事。历史资料没细说他为啥挨打,可能是上课不听讲,也可能是淘气捣蛋,反正老师火了,直接给了他十下手板。这在当时不算啥稀奇事,那年头老师管学生可狠,打手板是家常便饭。可张学思毕竟是大帅的儿子,身份太特殊,他挨打后不服气,哭着喊:“我爸是张作霖,我回去就让他毙了你!”这话一出口,教室里估计都安静了,谁不知道张作霖?东北地面上跺跺脚都抖三抖的人物。 老师估计心里也打鼓,毕竟得罪张家可不是闹着玩的。就在这时候,大帅府的电话来了。接电话的瞬间,老师肯定满脑子想着完了,这回要倒霉。可电话那头不是张作霖的怒吼,而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平静地说:“打得好,重谢。”这女人就是许澍旸,张学思的妈。她没护着儿子,反而支持老师,态度还挺客气。这电话一打,老师松了口气,张学思也傻眼了,估计心里嘀咕:这咋回事,连我妈都不帮我? 许澍旸为啥这么硬气?她不是那种溺爱孩子的妈。她自己吃过没文化的苦,嫁进张家后还自学认字,知道知识和规矩的重要性。她管孩子有一套原则:不管你爹是谁,在学校就得守学校的规矩。她觉得老师打张学思是应该的,孩子犯错就得教训,不能因为家里有钱有势就搞特殊化。这电话不光是给老师撑腰,也是给张学思上了一课:别指望靠爹,你得靠自己。 这事对张学思影响挺大。他小小年纪就明白,家里再牛,也不能随便拿来压人。许澍旸后来还亲自去学校谢了老师,态度特别诚恳。她就是要让儿子知道,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别想着用张作霖的名头吓唬人。这件事成了张学思成长路上的一道坎,也让他慢慢懂了啥叫责任。 1924年挨打只是张学思人生的起点,后来他的人生轨迹证明了许澍旸教育的靠谱。1928年,他上了奉天同泽中学,1931年转到北平汇文中学读书。那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了东北,他眼看着家乡沦陷,心里憋着一股火,开始参加抗日活动。193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路,18岁就扛起了救国的大旗。 抗战期间,张学思在东北军干过兵运工作,还进过南京中央军校学军事。西安事变后,他因为家族关系被抓过一阵子,但没放弃,出来后接着干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海军干得风生水起,1950年帮着建大连海军学校,1955年当上海军参谋长,还拿了少将军衔。他干这些事,靠的不是张作霖的名号,而是自己一步步拼出来的本事。 张学思1970年因病去世,才54岁。他这一生,从小少爷到革命军人,再到海军将领,靠的不光是家里的底子,更是许澍旸早年给他打下的基础。那十下手板,疼是疼了点,但也让他明白啥叫规矩,啥叫担当。 许澍旸不只是张学思的妈,她管教孩子那一套影响了整个张家。她不光让张学思上学,还反对家里搞政治联姻。比如张学思差点跟曹锟的女儿订婚,她硬是给拦下来了。她觉得孩子得自己选路,不能被家族绑住。她自己没啥文化底子,却硬是靠自学撑起一片天,晚年还见证了新中国成立,1978年90岁去世,埋在八宝山。 她的教育理念简单又实在:别靠爹,别摆谱,老老实实学本事。这理念不光让张学思成了才,也让张家其他孩子多少有点出息。她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家教比家世更重要。 1924年的这件小事,放到今天看,还是挺有嚼头的。张学思挨打,大帅府来电支持老师,这背后是教育的力量。许澍旸没因为老公是张作霖就让儿子横着走,反而让他学会低头做人。这告诉咱们,教育不是光教知识,更得教规矩、教责任。不管啥年代,家教好了,孩子才能走得正。 张学思后来能为国家出力,跟他妈的严格要求分不开。反过来想,要是许澍旸护短,张学思可能就成了个混吃等死的少爷,哪有后来的成就?教育这东西,真能决定一个人咋活,也能影响社会咋变。
“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碰她一根汗寒毛!”1950年,毛人凤交给蒋介石一份刚刚抓
【3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