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春天,西北战场吃紧,胡宗南调兵十几万进攻延安,彭德怀一句话点破关键:“

潮咖聚星光 2025-05-06 14:34:34

1947年春天,西北战场吃紧,胡宗南调兵十几万进攻延安,彭德怀一句话点破关键:“我们不怕胡宗南,就怕他不来。” 果然没出三个月,青化砭、羊马河一连串败仗打得他晕头转向,这个被蒋介石宠了快二十年的“西北王”,一步步跌进了泥潭。 胡宗南从黄埔军校毕业以后,跟着蒋介石东征西讨,打过北伐,也参与过围剿红军,他是黄埔一期,老资格,出身浙江。 1927年蒋第一次下台,很多人躲得远远的,胡宗南却带着学生军公开表态:“谁动校长,我就跟谁拼命。” 这事一传开,蒋介石记住了他,从那以后,蒋给他的评价就是“忠诚可靠”。 西安事变那年,蒋介石被张学良和杨虎城扣在西安,南京那边乱作一团。 胡宗南当天就联络了其他黄埔出身的军官,发电报警告张杨:校长如果出事,黄埔几十万人不会放过你们。 这个举动把蒋感动得不行,事后蒋回南京,见到胡宗南的第一句话是:“我这条命是你保下来的。” 这份信任成了胡宗南通往高位的门票,蒋介石让他当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节节高升。 他也是黄埔一期里升得最快的一个,其他人还在当军参谋,他已经成了西北的大员。 1938年,蒋让他驻守西安,说是要布置“西北大计”,胡宗南没二话,带着一师就去了,连带的嫡系部队都没带全,蒋说东,他不敢往西。 西北当时的局势复杂,马家军盘踞甘肃宁夏,余部还在陕北各处散着火,中央政府原本在那边力量不大,派胡宗南去,就是要他整合地方。 蒋给足了他权力,部队调动不用报第八战区,直接听命南京,虽然名义上受朱绍良管,实际他就是那一带的“土皇帝”。 朱绍良人虽然挂着战区长官头衔,但常年不在西安,只在兰州坐镇,也没什么实权,胡宗南手上兵权财政一把抓,成了真正的实权派。 胡宗南也懂得经营,他不靠蛮力收拢人心,反而用办法慢慢搞团结,像马鸿逵这种地方军阀,他一开始不直接动,而是拉拢收编,或者在背后做工作。 西北旧势力被削弱之后,他自己人安插得很快,他提拔李延年、刘诒年这些老同学,同乡、黄埔一期的也特别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胡系”,这些人说到底,靠的是他,不靠中央。 胡宗南的部队也带了点私人武装的味道,像31旅、第一军这些都是他的嫡系。 办事听令极快,有人说他讲话,副官立马就传令下去,一点不走程序,这种集中控制也让他在西北搞得风生水起。 他还抓经济,盐业、煤矿这些重要资源,他设专人控制,把税收、产出都掌在自己人手上。 民生方面,他还真干了些实事,比如组织修渠打井,搞农业试点。 他常说:“老百姓吃饱饭,兵就不怕跑。”在西北民风彪悍的地方,这些举动给他争了不少分。 问题也在这时慢慢冒头,从1946年起,解放军主力西进,延安成了目标。 蒋介石把大本营赌在胡宗南身上,说:“西北全靠胡宗南。”给了他二十万大军,装备精良,可打起仗来,胡宗南的短板就暴露了。 1947年3月,胡宗南挥师进攻延安,表面上势如破竹,实则后勤跟不上,情报不准确。 他以为对手还是游击队,结果碰上的却是彭德怀率领的正规部队,青化砭打了个大败,损兵折将,几十辆汽车被烧。 紧接着羊马河又丢了,士气一落千丈,彭德怀写信给毛主席,说:“胡宗南打仗像个书生,指挥全靠电话和参谋。” 败仗之后,胡宗南并没退兵,反而试图“围点打援”,可他的兵没那个灵活劲儿。 彭德怀反其道而行,围点打他的援兵,结果胡宗南几次调动都失利,西安城里流言四起,说西北王纸老虎,撑不了几天。 更麻烦的是,胡宗南和西北原本的地方势力处得并不稳,老马家军的人看他是“外来户”,表面听令,实际各搞各的。 内部矛盾也不断。军官之间抢资源,副官系统和参谋系统互不通气。 有一次,部队夜间行军,路线都走错了,前后脱节几十里,敌军抓住漏洞又是一波猛攻。 到1949年春,扶眉战役成为最后一根稻草,解放军主力围攻西安外围,胡宗南调兵不及,前线部队被分割包围,一天之内丢了三座县城。 他本人撤回汉中,余部退往成都,蒋介石震怒,命令他交出指挥权,胡宗南自此退出军事核心圈。 有人说胡宗南这人,说到底是个政客,不是将才,打仗靠忠心,治军靠熟人,遇到硬仗没几次能赢。 他靠的是蒋介石的信任,靠的是“黄埔一期”的身份,靠的是老乡这层关系,在政治斗争中风生水起,但在真正的战争中却一步步被打回原形。 参考资料: 《胡宗南传》,陈予欢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0 阅读:17

猜你喜欢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