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预算“腰斩”与中国航天“勒紧腰带”:格局天壤之别

国际热点追踪者 2025-05-05 11:48:32

2025年5月2日特朗普政府挥舞财政大刀,将NASA科学预算拦腰斩断47%,行星科学、地球科学、天体物理等基础研究预算纷纷“断头”。 而中国航天4月24日完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3名航天员将进入空间站。 这一进一退之间,不仅是两个航天大国的预算数字差异,更是战略眼光与制度优势的天地之别——美国正以政治短视自毁科学长城,而中国则以长远布局重构太空秩序。 特朗普的2026财年预算提案堪称NASA历史上最血腥的“科学大屠杀”,总预算从248亿美元骤降至188亿美元,科学预算从73.25亿美元暴跌至38.99亿美元,近乎腰斩。 火星样本返回任务被取消,这项NASA与国际伙伴合作数十年的旗舰项目,本可解答“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终极问题; 月球门户空间站胎死腹中,核心舱段“居住与后勤前哨站”刚从意大利运抵美国就成了废铁; 被誉为“广角版哈勃”的罗曼太空望远镜岌岌可危; 地球科学预算削减超过50%,气候监测卫星被大规模砍掉。 《纽约时报》尖锐指出,这与其说是战略调整,不如说是“以火星为诱饵,掩盖对NASA科学根基的系统性摧毁”。 特朗普 更讽刺的是,这场"科学大清洗竟以“击败中国”为旗号。特朗普政府为火星探索注入10亿美元新资金,声称要“首次将人类送上火星”,却对科学家警告充耳不闻——前NASA航天飞机计划主管韦恩·黑尔直言:10亿美元远不足以实现短期火星任务,人类登陆火星仍遥不可及。 这种政治作秀式的“火星优先”战略,本质上是将NASA的未来押在SpaceX等商业公司身上,取消SLS火箭和猎户座飞船,终止月球门户空间站,意味着美国放弃自主航天能力,转而依赖尚未完全验证的商业系统。 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这“更像是一场特朗普与马斯克的私人恩惠,而非国家战略”。

当NASA在政治博弈中自断经脉时,中国航天正以惊人的执行力实现逆势崛起。 2024年,中国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创历史新高;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天舟七号、八号货运飞船与神舟十八号、十九号载人飞船任务圆满成功;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取得突破; 卫星互联网实现普通手机直连太空网络。 更令美国科学界眼红的是,中国嫦娥五号带回的1731克月壤和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集的1935.3克样本,已成为解开月球演化之谜的“钥匙”——美国科学家被迫向中国申请借用月壤,却因《沃尔夫法案》陷入政治困境。

中国航天的崛起之路,是一部“勒紧裤腰带搞科研”的奋斗史诗。正如当年聂荣臻元帅所言:“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搞原子弹”,中国航天人正是以这种精神,从一穷二白起步,如今已规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2031年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比美国计划早12年),并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华盛顿邮报》不得不承认:中国正以空前速度投入航天,特朗普的削减政策可能让美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拱手让出航天霸主地位。

NASA预算危机暴露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深层病灶——政党轮替导致的政策反复、军工复合体绑架科研方向、商业利益侵蚀国家战略。 特朗普的预算削减是其1.7万亿美元自由裁量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将联邦政府作用降至2017年以来最低”。这种“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疯狂实验,正在摧毁美国科学创新的制度根基——STEM教育预算被完全取消,航空航天人才断层;国际合作伙伴纷纷转向与中国合作,欧洲航天局已启动预案将原定与NASA合作的“宜居系外行星观测站”项目转向中国。 反观中国航天,展现的是“全国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制度优势:载人登月工程“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稳步推进;长征十号载人火箭攻克多机并联等关键技术;天问系列深空探测形成“小行星-火星-木星”的梯度布局。 更重要的是,中国以开放姿态重构太空秩序——嫦娥八号向全球开放200公斤载荷资源,已吸引11国参与;与巴基斯坦签署协议训练外籍航天员;卫星互联网技术普惠全球。这种“太空丝绸之路”战略,与美国的“沃尔夫法案”封闭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当美国政客为中期选举算计每一张选票时,中国航天正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布局星辰大海。 NASA科学预算(39亿美元)已不及美国年度宠物食品支出(40亿美元),而中国航天投入虽不及美国,却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这场太空竞赛的胜负手,从来不是预算绝对值的高低,而是战略眼光的远近——美国在政治内耗中挥刀自宫,中国在持续投入中厚积薄发。 历史将证明:谁能在科学高原上站得更高,谁就能在文明征程中走得更远。

0 阅读:28
国际热点追踪者

国际热点追踪者

紧跟国际热点,为您追踪全球最新、最热的事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