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在使用的是公元纪年法,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此表达过他的看法,他说他不喜欢公

闻史忆今阁 2025-05-05 02:27:51

我国现在使用的是公元纪年法,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此表达过他的看法,他说他不喜欢公元纪年法,并不是反对耶稣,而是我们不是耶稣的子孙,就不应该用人家的纪元方法,中国文化里是黄帝纪元法。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公元纪年法并非我们最初的计时方式。这一广为世界接受的纪年法,实际上直到1949年才真正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然而,它的诞生却要追溯到遥远的西方世界,始于一场意想不到的历法危机。 16世纪的欧洲,一个看似微小的问题逐渐引发了社会的混乱。当时广泛使用的儒略历,是由罗马共和国的盖厄斯·儒略·凯撒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这套历法虽然精密,但仍有缺陷——它将一年定为365.25天,而实际上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365.6422天。这看似微小的差距,经过一千多年的积累,竟然导致了整整十天的误差! 春分日的错位带来了严重后果。欧洲农民们无所适从:"明明天气已经变暖,为什么历法上还没到春分?该不该开始春耕?"更令教会头疼的是,复活节的日期乱了套。按照公元325年基督教主教会议的规定,复活节应在"春分后第一个满月后的第一个星期天"。春分日出错,意味着整个宗教节日体系全都混乱不堪。 面对这一困境,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意识到必须进行历法改革。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教皇最终采纳了意大利数学家、天文学家里利乌斯的方案。1582年10月4日,这一天按照新历法直接跳到了10月15日,一下子"删除"了积累的十天误差。这套改良后的历法被命名为格里历(格列高利历),也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元纪年法的基础。 有趣的是,这套历法的名称"公元",在拉丁语中称为"Anno Domini",意为"主的年代",指的正是耶稣基督的年代。公元1年,被认为是耶稣诞生的那一年。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西汉末年,汉平帝元始元年,距离王莽篡汉已经不远了。 格里历虽然在欧洲和美洲迅速推广,但传入中国的道路却颇为曲折。清朝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将这套历法带到了中国。然而,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传统和民间约定俗成的历法体系,并没有因为几个传教士的到来而轻易改变。公元纪年法在中国的真正普及,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算完成。 回看历史,当西方的公元纪年法还未踏足中华大地时,我们的祖先早已创造出多种精妙的计时体系。这些独具特色的纪年方法,不仅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 最为古老而经久不衰的要数干支纪年法。这套系统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组合而成。从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可以看出,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熟练地使用干支来纪日。到了西汉末年,干支又被用来纪年,形成了完整的历法系统。这种六十年一个循环的方式,被称为"六十花甲子回头",至今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留有痕迹。翻开传统日历,今年是癸卯年,明年将是甲辰年,这正是干支纪年的现代延续。 随着帝制的确立,中国又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纪年法——帝王纪年法。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皇帝年号"建元"。从此,人们可以说"汉武帝五年"是建元六年。后世的统治者纷纷效仿,出现了唐太宗的贞观年间、唐玄宗的天宝年间等历史标记。虽然这种方式只能作为独立的时间点,无法形成完整的时间线,但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它已足够满足人们对时间的记录需求。 转眼到了民国时期,又一种纪年法诞生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建立,同时决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这种纪年方法月日与公历相同,使用简便。时至今日,台湾省在不对外的场合中,仍在使用这种纪年法。 在这些广为人知的纪年法之外,还有一种更具文化根源的计时方式——道历,也称为黄帝历。它以公元前2697年黄帝即位之年为起点,按照夏历为准,同样采用六十甲子纪年。据传说,黄帝即位那天,恰逢"上元混沌甲子之岁、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七曜齐元"的天象奇观,黄帝由此制定历法,并以那天为道历的起算点。如此推算,2023年应是道历4720年,真正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历史。

0 阅读:51

评论列表

真的假不了

真的假不了

1
2025-05-05 17:30

没有考古学的依据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