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科院叫停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尽管黄令仪强硬拒绝,可所里确实没钱,不得不停止研究,黄令仪一出门便失声痛哭,谁也没想到,多年后她却成了美国都惧怕的人物。 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其父亲是广西博物馆创始人,也是首任馆长,其母亲则是广西化学研究所的一员。 她出生时恰逢国内局势动荡,百姓更是民不聊生。黄令仪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屈辱时刻,总想着有朝一日能报效祖国,亲手擦去祖国身上的耻辱。 正因心中充满了振兴中华的鸿鹄之志,所以黄令仪在学习方面格外刻苦,最后不仅考上了华中工学院,还被推荐到清华大学的半导体专业。 要知道,当年的国内大学,开办有半导体专业的寥寥无几,可以说我们国家把科技崛起的使命交给了这群年轻人。 而黄令仪也没有辜负国家的期待,她在半导体事业中足足走了60年。 新中国刚成立时,我们国家要技术没技术,要人才没人才,要资金更没有资金。 可即便实验条件再简陋,黄令仪还是研制出了半导体二极管,正因如此,她才得以进入中科院计算机所工作。 当然中科院的情况也只是稍微好上那么一点,等开始搞研究,还是什么都缺,要什么没什么。 但在黄令仪等科学家们的努力下,我国还是自行研制出了空间计算机。 紧接着,中科院便决定研制芯片,以此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造福老百姓。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芯片事业可谓蒸蒸日上,如果不出意外,中国科技崛起将不再是梦。 遗憾的是,芯片研制工作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被叫停。 1984年末,科技处的人找到了黄令仪,询问她是否还要继续研究大规模集成电路。 黄令仪说:“怎么可能不研发?如果不研发的话,我们将来只是看到的整个芯片,而里面是什么就不知道了!” 尽管黄令仪态度强硬,但没过多久,集成电路还是被强制叫停,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研究所里没钱了。 得知这一消息后,黄令仪悲痛欲绝,刚走出研究所的北门,便失声痛哭了起来。 1989年,看着国际芯片会展上琳琅满目的外国芯片,黄令仪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中。 2001年,65岁的黄令仪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没有研制出中国芯成为了她最大的遗憾。 就在她准备认命时,中科院发起了中国芯的集结令,他们亲自找到了黄令仪,邀请她加入龙芯研究团队。 事实上,当时中科院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科研条件还是非常简陋,但在黄令仪的带领下,整个科研团队团结一心,仅用了一年时间,便研制出了“龙芯1号”。 值得一提的是,“龙芯1号”只是打破了国内无芯可用的局面,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到了“龙芯3号”,我国便彻底摆脱了“洋心脏”,突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现如今,还有人质疑中国的芯片不够强大,甚至在过几十年也赶不上那些西方国家。 可问题是我国的芯片事业本身起步就晚,还有这十几年的空白,科研条件远不如西方国家。 尽管如此,我们国家的芯片还是能突破重围,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人绝对不比外国人笨,甚至还要更加聪明。 我们应当感谢那些为国奉献一生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艰苦奋斗,才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幸福安康。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广西日报2024年04月20日关于《广西籍科学家黄令仪逝世一周年:勿忘我们的“中国芯”》的报道
1984年,中科院叫停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尽管黄令仪强硬拒绝,可所里确实没钱,
一叶知大事
2025-05-04 05:19: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