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包工头“黄德满花3000元接手了一家资不抵债的宾馆,改名维也纳酒店

灵鹿踏花寻梦来 2025-05-02 19:13:53

1993年,“包工头“黄德满花3000元接手了一家资不抵债的宾馆,改名维也纳酒店,经营之初酒店没有客户入驻,窘迫到连工资都发不出。很多人都以为它快倒闭,却没想到随后黄德满只用了一招,让它会员数超过2000万,成为中国连锁酒店之王! 黄德满不是什么高学历精英,也没啥雄厚背景。1993年,他只是个普通的建筑包工头,手里那3000元几乎是他全部家当。当时的深圳虽然机会多,但竞争也狠,酒店行业更是鱼龙混杂。他接手的这家宾馆,位置偏、设施差、口碑烂,开业后门可罗雀,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周围人冷眼旁观,觉得这地方迟早关门大吉。可黄德满不信邪,他相信只要找对路子,再烂的牌也能翻盘。 黄德满的绝招其实没啥高深理论,说白了就是“会员制”。但这不是随便发张卡那么简单,他抓住了人性需求,把会员制玩出了花。当时酒店行业竞争靠拼价格、拼地段,可他没钱也没资源,怎么办?他琢磨出一个办法:给顾客实惠,让他们觉得住店不只是花钱,而是“占便宜”。他推出超低价的会员卡,入会不仅房费打折,还能积分换礼品,甚至享受专属服务。 这招听着简单,但在90年代初的中国,消费观念刚起步,大家对“会员”这东西新鲜又好奇。黄德满抓住了这点,靠低门槛把散客变成回头客,再靠口碑拉新客。没多久,维也纳酒店的会员数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还聪明地优化成本,房间不求豪华,但干净舒适,服务不花哨,但贴心到位。这种接地气的策略,让普通人觉得“这钱花得值”,自然愿意掏腰包。 会员制开了个好头,但黄德满没止步于此。他用赚来的钱改进酒店,再开分店,慢慢把维也纳酒店从深圳推向全国。他有个原则:不盲目扩张,先把每家店的口碑和服务站稳。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中国经济起飞,出差和旅游的人多了,中端酒店需求猛增。维也纳正好卡在这个位置——比快捷酒店高级点,比星级酒店便宜点,会员体系又锁住了客源。 到2010年左右,维也纳的会员数已经破千万,门店遍布全国。黄德满还顺势搞了品牌升级,加了点文化元素,比如以“维也纳”命名,暗示一种优雅体验,但价格还是平民化。这让他在连锁酒店里站稳了脚跟,甚至把很多老牌对手甩在后面。 到2020年,维也纳酒店的会员数突破2000万,这不是随便吹出来的数字。按业内估算,一个活跃会员一年至少住个三五次,2000万会员带来的收入和黏性,足以让维也纳在市场里横着走。更厉害的是,这套会员制还帮他省了广告费——老客带新客,口碑自己传开了。相比那些烧钱打广告的对手,黄德满这招是真会过日子。 黄德满的成功,说到底是抓住了普通人的需求。当时很多人出差或旅行,想住得舒服又不贵,可市场上要么是高档酒店,要么是脏乱差的小旅馆。他用会员制填了这个空档,既给了实惠,又让人有归属感。他的策略不复杂,但执行到位,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这也说明,创业不一定非得高大上。黄德满没靠关系也没靠运气,他靠的是看清市场、摸准人心,然后狠狠地干。3000元起家,能做到这个地步,够硬核了。 后来,黄德满没满足于酒店这块蛋糕,他开始搞健康食品生意。有人说他这是跨行瞎折腾,但我看这是他想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从一个穷小子到行业大佬,他知道普通人需要啥——实惠、健康、靠谱的东西。健康食品这步棋,跟他做酒店的思路有点像,都是从“接地气”出发,解决大众的痛点。虽然这块还没做到酒店那么大的规模,但方向挺值得期待。 黄德满的故事证明,成功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靠脑子和手脚。他没文化底蕴,没资本撑腰,却能从3000元干到2000万会员,靠的是啥?一是眼光,看准了会员制的潜力;二是执行,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三是坚持,从一家破宾馆熬到全国连锁。他的路不花哨,但每步都踩实了。 这对我们普通人有啥启发?别老想着一步登天,找准一个小点,狠狠钻下去,也许就能翻身。市场永远有缝隙,就看你能不能发现,能不能抓住。

0 阅读:0
灵鹿踏花寻梦来

灵鹿踏花寻梦来

灵鹿踏花寻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