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股看“中特估”理念与中国智慧 在金融市场的舞台上,银行股近年来的表现颇为引人注目。过去两到三年间,它们逆市上扬,成为了表现最为强劲的板块。这一轮的上涨,背后的驱动因素究竟是自身的成长性,还是源于此前的过度低估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重估?答案指向了后者——对过度低估的重估。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低估现象依然存在,股价便会持续攀升,一旦低估状态消失,上涨的动力也将随之停止。当然,金融史告诉我们,所有的上涨都伴随着波动,银行股的上涨也不例外。 然而,银行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到了 2025 年第一季度,银行的主营收入乃至净利润增速出现了明显下降,主营收入更是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即便是大型银行也无法通过减少拨备计提来维持正增长,净利润同样陷入负增长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现实经济困难时期,高层要求银行让利,大规模的降息使得许多银行的净息差仅为 1.3%,与几年前特别是疫情前后 2.5%的净息差相比,大幅下降。疫情引发的经济困难,与房地产困境、关税战等外部因素相互交织,为了保障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银行不得不做出大规模的让利。 在银行收入因政策引导支持实体经济而下降的背景下,“中特估”概念应运而生。“中特估”所涉及的是那些对国家经济和民生有着重大影响的公司。当银行在支持国计民生的过程中净利润下降时,就需要通过估值来给予支撑。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高层的智慧,在经济困难时期,银行积极响应号召,支持实体经济,这种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行为理应得到肯定和回报。而“中特估”就是通过给予银行估值上的提升,让银行在支持实体的过程中,即便业绩下滑,估值也能上升,从而形成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资本市场支持银行的良性循环。 这一理念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几千年来集体生存策略的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强调在困难面前团结一致。就如同曾经的家族,虽可能存在一些被文学作品所批判的问题,如巴金小说《家》中所描述的那样,但家族成员之间彼此竭力援助、个人利益服从家族利益的精神却是值得肯定的。这种互助精神孕育于中国文化之中,本质上是一种集体生存策略。 然而,“中特估”的贯彻并非一帆风顺。市场化资金普遍认为,这种做法与华尔街的理念相悖。西方华尔街秉持私营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当工商银行等企业为支持实体经济而让渡自身利益,导致股东净利润减少时,按照现金流折现的计算方法,其现金流萎缩,价值理应下降。这种逻辑存在了数百年,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文化与经济有着独特的社会属性。中国不能完全摒弃现金流折现的法则,这是客观事实。然而,中国 5000 年的集体生存策略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价值。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既要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结合自身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中特估”理念正是这种探索的体现,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金融市场在面对复杂经济形势时的创新与担当,也让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在“中特估”理念的引导下,银行股乃至整个金融市场都将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银行股看“中特估”理念与中国智慧 在金融市场的舞台上,银行股近年来的表现颇
周仓与商业
2025-05-02 10:22:10
0
阅读: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