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曾以公费赴美留学,却拒不回国,甚至改换国籍,而到了晚年的时候,却执意要带着全部积蓄重返中国,这究竟是为什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改革开放的曙光初现,高考制度重新确立,彼时的袁钧瑛,还是上海一家工厂里的年轻学徒,与那个年代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年轻人一样,她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即将到来的高考上。 白天在工厂劳作,夜晚伏案苦读,煤油灯下,她一遍遍演算数学题,翻阅发黄的教科书,这种执着终于在当年的高考中开花结果——她以上海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追寻光明的胜利,也为她后来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基础。 1982年,通过CUSBEA项目的选拔,袁钧瑛获得了去往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的机会,这个项目是当时中美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旨在选送优秀的中国生物学人才赴美学习,在两万多名申请者中,她以第二名的成绩脱颖而出。 来到哈佛,袁钧瑛开始了她第二次追光之旅,这一次,她追逐的是科学真理的光芒,在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霍维茨的指导下,她投身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这个领域在当时还处于开拓阶段,充满未知与挑战。 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她做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选择:加入美国国籍,这个决定在国内引发诸多议论,但从科研的角度看,这确实为她打开了更多实验室的大门,在随后的岁月里,她在细胞凋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成为国际上最早发现细胞死亡调控基因的科学家之一。 2005年,她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程序性坏死现象,这一发现颠覆了学术界对细胞死亡机制的传统认知,她的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自然》《细胞》等顶级期刊上,被引用超过七万次,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建立起了重要影响力。 2012年,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钧瑛开启了她人生中第三次追光之旅——回国建设实验室,这一次,她追寻的是科技报国的光明,她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上海,牵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这个决定的分量,要放在时代背景中才能充分理解,彼时的中国,科研条件已今非昔比,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一些领域的研究设施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袁钧瑛带回的不仅是她个人的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几十年来在世界顶尖学府积累的科研经验和国际视野。 在上海的实验室里,她致力于推进RIPK1抑制剂的临床研究,同时培养新一代科研人才,她的严谨作风影响着年轻的研究者们,她的国际经验为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信息来源:传承科学基因 一门走出三代科学家——2024-05-31 ·看看新闻
学生会来检查,室友也不知道收起来.
【5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