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杀》可贵的品质是“实弹感”。在犯罪电影里,子弹本该是那个氛围和情感的焦点。

访卉追忆娱乐 2025-05-01 14:55:15

《大风杀》可贵的品质是“实弹感”。在犯罪电影里,子弹本该是那个氛围和情感的焦点。很多犯罪电影都在滥用枪,哒哒哒,一直响一直开,大大稀释了枪的危情与毁灭性。

好枪战一定是克制的。每一次枪响,都必须有变化发生。要么是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要么是人的关系和权力位置出现松动,要么是人的命运进入转折。

《大风杀》全程把握住了以上原则,它的枪声没有丝毫塑料感。凡枪响处,必有危难或死亡。

那段羊圈警匪对峙戏,一天过去我还心有余悸。子弹是从远处的高点打下来,夜黑风高,不见其人,但闻其枪。这里枪声的音效设计区别于常见的清脆质地,转而强调了子弹打在地面、树木和铁罐上令人悚然的低沉击音,让人对中枪者肉体所承受的毁灭感同身受——《大风杀》里,人中枪必死,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大风杀》的枪是现实主义的枪,是不可逆,不可取消的。

枪代表着极致的消灭。因此在枪还未响的时候,我们才能充分感受紧张。也正因如此,故事开场,弃镇忙崖中三个警察一把手枪对抗数十名全副武装悍匪的凶险,才显得逼真。这也是本片能在133分钟时长中让人观众保持高心率的原因。我完全可以想象,在剧情片为主的北影节,观众看到这样一部克制而刺激的电影是什么滋味,太有冲击力。

《大风杀》里的1995年,是一个特殊年份,这是禁枪政策全面实施的前夕。对于警匪两端,枪很快都不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夏然和北山都是旧时代的残党。打光手枪子弹后,夏然果断端起从凶犯那里缴获的冲锋枪,这其实是不合规则的。但这是最后的非常时期,最后的非常手段。夏然最后一次坚守阵地,他要用旧时代的方式,剿灭旧时代最后的敌人。

夏然自己也是那个旧时代来的人。尘埃落定后,他决定前往深圳,这意味那个旧夏然已死,他将去一个枪不再主导人们命运的新世界。

看之前,参与电影工作的朋友跟我透露,听完片尾曲再走,你会喜欢的。我在想会是哪首关于大风的歌呢?有很多关于风的,冰冷的,肆意的,阴冷的歌。没想到最后响起的,是朴树《且听风吟》。一个暴烈的故事,最后吹的是这样一阵温柔的风。

0 阅读:0
访卉追忆娱乐

访卉追忆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